
鎏金銅佛像的出現
佛教發源于印度正式傳入中國是在漢朝,非正式其實還更早,在周朝時已經初見端倪,但并不是正式的。所謂正式在普遍說法上是指以國家為代表去迎請、禮請了過來這才是正式的。直到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才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另外還有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別也來到中國。如禪宗祖師菩提達摩就是這個時期來到中國的。
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量的佛教藝術品被制作。其中金銅佛像無疑從現世看來是最有魅力的。
所謂金銅佛像可泛指一切金屬質地的佛像它可以是紅銅、黃銅、青銅、鐵、銀甚至純金。一般特指鎏金銅佛。佛教以感化世人、普度眾生為宗旨佛教經典,也宣稱佛陀法身不滅,只要在修行時觀想佛的莊嚴寶相吟誦佛號佛便與你同在。而為彰顯佛像的耀眼燦爛金色便必不可少。但由于金過于珍貴所以很少有直接用純金來鑄造佛像的,而且因為镕金流動性的問題造成純金冷卻后極易出現裂縫,以汞鍍金法在銅佛表面貼金就成了佛教造像中常使用的方式。這些金銅佛像被各地寺廟供奉,輾轉百年之后大部分流落民間也構成了今日佛像市場的蔚為大觀。

鎏金銅佛像的斷代
鎏金銅佛像的種類有若干,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母度等。大體分為漢傳、藏傳兩大系統。鎏金銅佛像因為歷史久遠存在著的斷代上的困難。普遍根據各時代的佛像有的造像特征來作為斷代的主要依據。
漢和十六國時期,佛像方臉,面目平和,頭發平直,為坐式。這一時期的佛多為單的,尺幅較小。北朝(北魏以后),佛像頭為蓋碗式,長臉而瘦,高鼻大耳,閉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額發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隋唐時期銅鑄造像,頭扎蓮花冠,臉龐發圓,腮發胖,高額髻,身著僧祗支,外披袈裟,寬衣下著百褶裙,垂于雙。座下有雙層4足高床或單層4足,項或背光為較粗的尖楣形。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發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
蛤清銅佛像以刺頭居多,有的刺頭頂上有肉瘤,大耳,下頦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鑄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盤坐,掌心一般皆朝上。蓮形或山形座相對前代高,底座無銼痕。銘文或于座腿前。坐姿多樣,腿或一盤一掉,或一拱一掉。宋喀巴色重顯紅,金水發黃厚。
藏佛與漢佛也不一樣,藏佛胸高乳大,漢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為藏佛,刺頭者皆為漢佛。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11面觀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傳佛教鎏金銅造像。

鎏金銅佛像的鑒定
鎏金銅佛像行情的一路走高,使收藏者投資信心倍增但同時也應注意佛像的辨偽。目前市場上包括一些拍賣活動中贗品不在少數主要有三類:一是大批量的粗制濫造的新品,這在古玩地攤市場中隨處可見。二是以真品翻模制作的這一類作品,粗看頗有舊氣,但只要仔細辨別佛像的臉部、手足部和衣紋等細節,還是能判斷其真偽的,仿品在這些部位的處理往往比真品模糊或交待不清。還有較重要的一點是看包漿新的鎏金銅佛像雖然經過做舊處理,但其光澤在光線的反射下折射回來的光線較刺眼。三是以舊的殘件拼湊或在舊品上,添款以增加其價值。對這些作品的辨偽需要對佛教造像有一定的理解和熟悉。因為古時的工匠制作佛像必須遵循嚴格的佛教制度和制作規程,從整體上研究還是能看出其中之不統一性的。
真器偽款,有的銅、石佛像,本身是真品,但被加刻偽款,比如北齊的佛像加上了北魏的年款,而且是北魏初年的年款,北魏初年的佛像還沒有完全擺脫外來的犍陀羅佛像樣式的影響,字體也遒勁古拙,而北齊的佛像流行淺薄的衣紋,大衣如濕衣貼體,與北魏初期的深厚起伏的衣紋截然不同。這種在真品上刻偽款的例子很多。從字體上、發愿文內容上都能發現問題。再例如有的唐代銅佛像本身無款,將光背后或四足面加刻北魏年款。小型北魏銅佛像與唐佛像實際上有很大區別,收藏者若不深入研究其造型,往往看大形,似乎都是四足帶光背,再加北魏偽款,就很容易將它作為北魏佛像而上當。

鎏金銅佛像的收藏
佛像各種變化萬端的造型樣式吸引了無數有志于佛像的人,可也同時阻擋了許多對佛像了解不多的入門者。很多收藏者分得清佛、菩薩、羅漢,可佛是什么佛,菩薩是什么菩,薩羅漢是什么羅漢,卻不甚了了。不但佛教知識不足備的收藏者如此,就是拍賣公司也經常張冠李戴。佛教造像有顯宗佛像與密宗佛像的區別。藏傳佛教即以密宗傳承為主。而密宗佛像神怪眾多造型詭異多變,市場上又是藏傳佛像遠好于漢傳佛像。在收藏金銅佛像時就不能被繁多的品類迷失了雙眼,要抽出其中辨別判定金銅佛像價值高低的基本原則在這個指導下分門別類就游刃有余了。

佛像價值判定有“三原則”
“忿怒相”藏傳佛像的價格一般高于同類型的“寂靜相”藏傳佛像,這是辨別藏傳金銅佛像價值的一個原則。用佛教術語來說,佛教分為大、小二乘,大乘又稱菩薩乘,若以因果來分則有顯、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指顯宗佛教,或直接稱為大乘;果乘就是金剛乘,一般稱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稱密宗佛教。正因為有在佛教修習上的差別,顯宗與密宗的造像形象也有不小的分別。
顯宗佛像一般呈慈悲和善之態,如最常見的佛祖釋迦牟尼像都是神態安詳,跏趺坐于蓮花,手結無畏印、施愿印等,周身蓮花與光環相襯,給人平和、安穩之感,所以也可稱此類佛像為“寂靜相”。一般包括佛、菩薩、明王、羅漢、護法、高僧六類,其中的明王護法類雖然也有多臂多面,觀世音菩薩像也有呈千手千眼相,但還是以一面二臂為主。
“菩薩裝”藏傳佛像的價格一般高于同類型“佛裝”藏傳佛像,這是辨別藏傳金銅佛像價值的另一原則。藏傳佛教還將佛的形象分為兩種:“佛裝像”,即螺發,身披袈裟,無項鏈、瓔珞裝飾;“菩薩裝像”,即頭戴珠寶冠,身披綢衣,佩戴瓔珞、項鏈等飾物。從市場分析,因為“菩薩裝”的佛像紋飾復雜,為表現頭冠及身上飄散的綢衣常用到鏤空等技術,更增加了佛像的美感。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