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七大遺憾

一、和氏璧、傳國玉璽的失落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珍貴的一塊寶玉石。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塊玉石能珍貴到與它相提并論。

和氏璧和由它制成的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斷斷續續流傳了很長的時間,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后唐。當時石敬塘引契丹軍攻至洛陽,后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就此失蹤,再也不見了蹤影.
從那時以后的各朝各代,都是當朝的帝王自己刻制自己的玉璽,再也沒有能得到歷朝歷代都認可的真正的“傳國玉璽”了。

這個損失之重,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來說是多么的巨大,誰都能掂量出其中的分量來。而傳國玉璽到底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恐怕真的成為一個千古之謎了。
二、阿房宮的損毀
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是歷史記載當中最為雄偉的宮殿建筑了。無論是前三代還是后來直到清末的兩千多年間,再也沒有任何古代的建筑可以和阿房宮相比較高低了。

由于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即阿房宮。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借杜牧的《阿房宮賦》流傳于千年后的今朝,至今仍令人想入非非。

但阿房宮這座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跡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它與現在遺留下來的古建筑之間有些什么傳承關系?是否有些當時建筑時奇巧的工藝沒能流傳下來?這些看來都將是千古之謎了。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阿房宮能夠留存到現在,她一定比印度的泰姬陵、法國的盧浮宮要壯觀得多!
三、華佗《青囊書》的焚毀
華佗行醫在東漢末年,是中國最早能實施外科手術的醫生。他一生的傳奇醫術令歷代國人嘆服。單是給關羽刮骨療毒的事跡就被寫入了正史、改編為各種戲劇,廣為流傳在民間。

可惜的是,華佗的《青囊書》卻沒有流傳下來,中國醫學就此所損失的東西太多了,許多東西只能是一些千古之謎了。
四、《蘭亭集序》的失蹤
東晉時期的書圣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夠撼動。他傳頌千古的最佳書法作品就是寫于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蘭亭集序》,這是任何對中國書法有起碼了解的人都熟知的事情了。

有關《蘭亭集序》的故事也在歷史上廣為流傳,最為人們認可的一種說法就是:唐太宗派蕭翼到辯才和尚那里騙取到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蘭亭集序》后,把他一直帶在身邊,并留下了遺囑:死后用這一絕世珍品殉葬。世傳閻立本作《蕭翼賺蘭亭圖卷》(現藏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即以繪畫形式反映此事。所以后人都認定《蘭亭集序》最后的歸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里。
五、“靖康之恥”損失的瑰寶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開封),上自徽、欽二帝,下至三千多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宗室近戚,都被金兵俘往北國,北宋就此滅亡.
宋宮中所有的法駕、鹵簿等儀仗法物、宮中用品、書籍、印板、渾天儀、銅人、刻漏、古器、各州府地圖,連同宮人、內侍、工匠、府庫蓄積,全部被金人席卷一空。

據說,宋徽宗當時聽到金銀財寶等被擄掠的消息毫不在乎,等聽到他精心收藏的皇家藏書、藏畫也被搶去,才仰天長嘆幾聲。
六、《連山》
目前中國學術界普遍的認為是:周易中的“八卦”是由伏羲氏傳下來的,后來由周文王演繹為八八六十四卦,并由孔子補寫了“十翼”,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

有不少古書記載:在《周易》出現之前,在文字產生之前的時候,夏、商二代就已經有各自的《易經》了。據記載:《連山易》有八萬言,多佚失。目前保留的僅有一些卦名,幾個爻名和卦爻辭,象辭,及五十二條諸家論文。
七、禹鑄九鼎的失傳
秦漢以后民間就廣泛流傳禹鑄九鼎傳于商周的故事,如《史記》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用于祭祀,“遭圣則興”,周滅亡“鼎乃淪伏而不見”。大禹治水不僅使九州恢復了生機,而且加強了各地的聯系。
九鼎就是由九州的貢金所鑄,所以可引申為國家統一的象征。它遭圣則興,亂世淪伏,因此不僅是統一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還是盛世的象征。

夏亡,成湯把九鼎移至商邑,又為殷鎮國重器。殷亡,九鼎為周所得,周武王又遷至洛邑。陳于西周鎬京。周公制禮作樂,創列鼎制度,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是也。
鼎于是成為權利的象征。“問鼎”成為爭奪天下權利的表現。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秦掠取九鼎時傳說九鼎突遇風浪沉沒于泗水,秦始皇曾派人多次打撈,始終沒能得手。
記載著中華民族統一歷史的九鼎就此失去了下落。自夏禹鑄九鼎,作為傳國之寶,這九鼎就成為權利和國家的根基和象征。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