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藏友在上喬村收來一塊民國時期制作的手工床楣板,楣板就是床正面上方橫著的那塊大雕花板。
楣板的紋飾雕刻是床的最精華部分,主題紋飾是場面恢弘的“郭子儀拜壽”。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刻,充分展示了大唐盛世歌舞升平,同朝官吏和兒孫們前來汾陽府給宰相郭子儀拜壽的一個喜慶場景。
那么上喬村怎么會出現這種題材的木雕裝飾圖案呢?原來上喬村與赫赫有名的唐朝名將郭子儀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緣關系。
據族譜記載,上喬村始祖郭妥公,系唐代汾陽郡王郭子儀十九代孫。郭妥公宋開禧年間在臨武縣做官,見臨武山清水秀、民風淳樸,于是依依不舍,后定居喬溪(今麥市鄉上喬村)。從此郭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
如今村里郭姓四十八村總祠堂里,一直供奉著他們的先祖唐代名將郭子儀的塑像和皇帝御賜“再造鴻猷”牌匾。據專家考證,郭氏大宗祠建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宗祠建成后村里人丁興旺,枝繁葉茂,先后分布出四十八個村莊,分布在臨武、藍山、桂陽、嘉禾等地。

郭子儀是唐代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是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郭子儀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郭子儀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郭子儀為將前后共六十余年,其中有二十余年系天下安危于一身,為維護唐朝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智退吐蕃回紇的戰斗中有勇有謀、立下赫赫戰功。他居功不傲,寬厚待人,是由武舉起家逐步成長起來的聞名遐邇的軍事將領。
《郭子儀拜壽》講的是:郭子儀夫婦七十雙壽誕,七子八婿身著官袍,跪拜堂前,為雙老慶壽。意喻為國立功、受民愛戴、頌揚美德、子孝父榮的祥和景象。拜壽期間,郭子儀六媳李君蕊自恃乃當今公主,不來拜壽。六子郭暖回宮斥妻,怒打公主一巴掌。
公主大惱而告唐皇,激起了唐宮、郭府層層波瀾。唐皇賢明,為教訓女兒,與皇后默契,假意要斬駙馬,令公主驚恐萬狀,后悔莫及。郭子儀聞報惶恐,綁子上殿請罪。唐皇為撫慰良臣,非但不降罪郭暖,反為其加冠三級,把郭子儀感動得涕淚雙垂。父教有方,小夫妻重歸于好,攜手同往汾陽府拜壽賠禮,合府歡騰。
木雕《郭子儀拜壽》生動形象地把這個歷史典故的場景用木雕藝術形式刻畫出來,人物眾多,場面恢弘。木雕兩邊雕刻有吹簫引鳳,中間的汾陽府正堂,郭子儀夫婦喜笑顏開端坐太師椅,接受文武百官及滿堂子孫拜壽禮。其中有在外做官騎馬遠道趕來拜壽的兒孫、有坐鸞輿鳳駕的公主、有吹拉彈唱的歌姬,樓上樓下一片歡聲笑語。
楣板漆金華麗,人物雕刻生動傳神。在表現手法上采用高浮雕、鏤空雕、陰刻、陽刻、線刻等技巧,在有限的空間精雕細刻,塑造了表情各異的50多個人物,難能可貴,實為罕見,不可多得。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上喬村郭子儀后裔的良苦用心,以此來表達對高祖的敬仰,激發后人積極向上,不忘祖德祖訓。


由此,不得不讓我們想到收藏古床。在上個世紀大部分家庭都會有一張或者數床雕花古床,有的是現代工藝制作的,有的則是家里老一輩代代留傳下來的。雕花古床又稱架子床,明清兩朝是床文化的鼎盛時期,雕工精湛,造型各有千秋,有的甚至用到比較昂貴稀有的木材制作,因此其收藏價值很高。以前,特別是在農村,大家對“收藏”的意識十分淡薄,導致一些老物件遭到損壞消失。我曾親眼見到有的人家蓋好新房子后搬家的時候,大部分家具都是買新的,一些老物件能拆就拆,擱哪是哪,有的甚至露天擱置,日曬雨淋,都嫌它們“不好看,占地方。”


現在的人生活水平好轉,文化精神層面也隨之提高,對老物件的保護意識增強,保護好這些歷史文化產物。在重慶就有一位林姓古床收藏愛好者,他堅持了20余年,想盡各種方法,花費巨額收藏了明清、民國時期的雕花木床150張,由于這些物件體積大,每年光是藏地租金都要10幾萬元,大致估算了一下這些床現已價值上億,曾有人出高價想要買走,他也不為所動。他說,幾十年的付出不為別的,就為了能讓這些文物能夠展現在世人眼前,在歷史的淵源傳承下起到一個記錄作用。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