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如何高考】考棚是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場。在古代,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童試是最低級別的考試,相當于現在的中考。經過童試選拔后,才能參加鄉試,鄉試就相當于現在的高考了。

2 【考場如何防作弊】在科舉考試是考生每人一個單間叫“號房”,里面監考很嚴,考生進入考棚時,要進行嚴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夾帶”。當考生進入考棚后,就要鎖門。考生們參加考試期間,“吃喝拉撒睡”皆在“號房”內,直到考試結束。

3 【嚴防死守防作弊】考場是封閉式的,一排排號舍把考生隔開。試卷都要糊住姓名,這叫“彌封”。方法是在試卷交上來后,先由彌封官將卷面折疊,封藏應試者的姓名,編上紅號;然后由謄錄人員將試卷用朱筆謄寫,稱為“朱卷”,將它送考官評閱。放榜的時候,按取中的“朱卷”紅號調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寫榜。

4 【科舉考試排名三等】成績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稱“三鼎甲”,都賜“進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都賜“進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賜“同進士出身”。

5 【中國科舉1300年】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創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完備于宋朝,興盛于明、清兩代,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廢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

6 【文武狀元總共為777人】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山東德州人)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止,歷代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總共為777人。

7 【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代】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唐哀帝天四年(907年)丁卯科,在285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人。

8 李時珍三次落榜,李時珍十四歲就中了秀才,之后的九年中,他三次考舉人都沒能考上。于是下定決心立志從醫,一生潛心鉆研醫藥。他走遍大江南北,并參考了八百多種醫書,歷經27年的辛勞,終于寫成《本草綱目》。

9 蒲松齡同樣落榜,蒲松齡19歲時考童子試,成績名列前茅。后來考舉人、進士時卻屢試不中。促使他更加苦讀詩書,并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當成座右銘,常常深入民間采集素材,終于寫出了鴻篇巨著《聊齋志異》。

10 大詩人李白,還是禁考的受害者。據說,被禁考的李白,出身頗有些不清楚,其先祖乃流放西域的罪犯;再者,李白的父親是商人,且涉嫌不法。按唐朝律令,罪犯和商人的后代,絕對不能參加“高考”,李白也不能幸免。

11 唐朝另一位大詩人杜甫,“高考”的命運則與二李不同,二李是不許考,杜甫是沒考上。但這并不意味著李杜沒有才學,“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12 被蘇軾評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的韓愈,從20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一連三次,當他那字字珠璣的答卷到了考官手里,卻如同廢紙一張。

13 也有一次考不上繼續N次參考的落榜生。唐詩人張繼便是如此,那首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就是在落榜之后寫成。這似乎是一種反作用力,后來張繼終于考上進士,算是范進中舉的一個“正能量”版本。

14 還有些落榜生,別看考試成績不佳,卻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甚至成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比如黃巢,屢次失意于考場,那首《不第后賦菊》就是在落榜后寫的。曾經考上進士的優秀生皮日休,居然成為落榜生黃巢手下的幕僚。

15 清朝是科舉制度依存的最后一個朝代,在這個末世,出了一位比黃巢還有影響的落榜生。倘若考場過關,此人可能會當個小官,按部就班地混日子,近代中國的歷史可能會改寫。遺憾的是,歷史沒有可能,這位考生屢試科舉不中,便如他的前輩黃巢一樣,聚眾造反了。他便是洪秀全。

16 【最牛氣十足的“落榜生”】明代畫家唐伯虎是一位受到科舉嚴重打擊的落榜生。
《明朝那些事兒》曾寫過,主考官程敏政出的《會試策問》這道題,實在太難了,只有唐伯虎和徐經(徐霞客祖父)答出來。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搜來答卷看看。徐經卻是作弊了。然并卵,唐伯虎被連累,被永遠奪去了考生資格。于是視游山玩水為人生第一樂,興趣來時拿起畫筆涂上幾幅。正因為這次打擊,打出了中國古代一位著名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