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姑茹瑪表示發現的這塊碑,碑文是古漢語,經初步解讀,基本可以肯定這個碑是《燕然山銘》。

她說:“這個碑文早就有,但是蒙古國那邊解讀不了。他們跟我們的蒙古史專家齊木德道爾吉聯系已經有幾年了,從2014年開始就跟我們聯系了。當時我們從這十幾個字推斷,以為是唐代的東西,那個時候蒙古國那邊讀出來的只有十幾個字。后來他們陸陸續續把碑文發過來,我們就基本斷定應該是漢代的《燕然山銘》。”

今年夏天,齊木德道爾吉老師專門去實地做了拓片。現在已經解讀出兩百二十多個字,石碑上刻的總共有二百五十多個字。史書中記載的《燕然山銘》是兩百九十多個字。雖然差幾十個字,但所差的基本是古漢語中的助詞,像‘蓋’這種助詞就沒往上刻,而整個內容是一致的。

據《后漢書》記載,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朝廷拜竇憲為車騎將軍,率大軍出塞,攻伐北匈奴。當時南匈奴也參加了這次戰役。
如今,這篇勒石文章仍可在《后漢書 竇憲傳》中找到。據記載,該文為班固所做,《后漢書》全篇收錄。文章記載了此次戰爭的大致情況,重點記述了所獲戰果。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
史書載,漢軍從朔方三路北襲,竇憲遣各部將及匈奴左谷蠡王等,率騎兵三萬,戰車萬余,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軍隊,前后俘獲招撫匈奴部眾二十萬人,窮追北單于直至燕然山,大獲全勝。竇憲等登上遠離邊塞的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脈),由班固撰寫《封燕然山銘》文,刻石紀功,頌揚漢軍戰績。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次戰爭后,北匈奴勢力衰弱,但漢軍及南匈奴對北匈奴的戰爭并未就此停止。永元二年(公元90年),南匈奴再擊北匈奴。永元三年(公元91年),竇憲又派部將出兵北擊,此后北匈奴向西遠徙。史載“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指出,燕然刻石是史書記載的邊塞紀功碑最早的源頭,這次刻石紀功行為被后世繼承下來,從而形成邊塞紀功碑的傳統,一直沿革到清朝。東漢時期多次漢匈戰爭中,永元元年戰役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使匈奴離開了漠北高原,往西遠遁。
事實上,被發現漢代石刻并非首次。朱玉麒曾表示,從清代以來,陸陸續續在離杭愛山不遠的新疆天山的東部,發現了漢人與匈奴戰爭之后留下來的石刻,有些距離燕然勒銘的時間只有四年。
成語“燕然勒功”即出自此次戰役后漢軍將紀功文字刻在石上的行為,后世以此指建立或成就功勛。范仲淹《漁家傲 秋思》中的名句“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即借用該典故。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