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2日,中央電視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在北京召開項目啟動會,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和8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館長集體亮相,9家博物院的27件“鎮館之寶”將在央視國家舞臺上完成一場由觀眾選擇的特殊展出。
第四季度即將推出的《國家寶藏》是央視面對新局面的一種前瞻性戰略布局,是文學等細分題材被集體消費的時候,著眼未來,探索的新方向。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國家寶藏》與這9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聯手,在文博領域進行深入挖掘,是在文化節目藍海中尋求下一個“標桿”。
《國家寶藏》節目模式完全原創,且有別于觀眾印象中的紀錄片,而是用綜藝的表達手法、高科技的舞臺元素、紀錄片式的鏡頭語言多維度全方面的闡述著國寶的故事。正如《國家寶藏》制片人、總導演于蕾說,節目形態定義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是一種全新的原創模式:“我們這次把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融合應用,屬于全新創制的‘紀錄式綜藝’,它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語言,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
節目中既有明星嘉賓擔任國寶守護人,講述國寶的前緣,也有素人嘉賓從普通人的視角,講述國寶的今生。前者可以通過自身影響力帶動年輕人關注節目,這正是明星嘉賓最正確的打開方式,而素人則是用最真實的情感和語言還原藏品在歷史歲月中經歷的種種。在《國家寶藏》里,藏品不再是玻璃展柜后的一個物件,觀眾除了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前世今生”的講述中后感知到國寶的生命力,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
《國家寶藏》的追求就是通過電視呈現的手段讓“國寶”文物“活起來”,不僅是一件陳列品,而是能夠讓觀眾感受到“生命”的文化傳奇。于蕾說:“我們要讓觀眾感覺文物像一個歷經風雨的人,是有性格和生命的。觀眾能夠觸摸到文物身上的溫度,能夠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與自己的血脈相連,從而樹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據悉《國家寶藏》中,九大博物館每家都將拿出三件壓箱底的藏品,這種選擇對各家博物館來說是個難題。每家博物館都有上萬件藏品,它們中有經歷了近千年的歲月洗禮,有的差點損毀幾經波折才回到祖國,被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的先秦石刻陳倉石鼓,幾經失落、找回,記載了中華文明的起伏;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是利用早期陀螺儀原理制成的銀器精品,科技領先西方1200年,承載著中華文明的驕傲;越王勾踐劍,不但制作工藝先進,被尊為“百兵之祖”和“天下第一劍”,也是大爭之世中華英雄的象征。
這些藏品背后承載著歷史的歲月,有著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并反映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和人類科學文化的歷史進程。
《國家寶藏》不僅是對文物的展覽、文化的展現,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意義,就是喚起大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羅靜表示:“博物館正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通過參與節目,觀眾更是從陳列展覽的欣賞者成為博物館的共同見證者,所以說《國家寶藏》節目立意高形式新,國家文物局將給以大力的支持,我們也期待通過電視國家隊和博物館國家隊此次合作,能夠為全社會提供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貢獻。”
從專業角度來看,《國家寶藏》從全新的切口切入文化節目,匯集了領域內最頂級的資源,加上央視多年創新積累的經驗,或將成為一個新的文化節目標桿;從社會效應來看,《國家寶藏》突破講述文物故事的傳統套路,引入明星,大膽的用綜藝的方式呈現紀錄片式的內容,寓教于樂,將會讓文物類節目走出窄眾論,形成全社會的討論話題;從文化價值來看,國家九大博物館首次聚首,紛紛亮出各家重器,必將掀起一股文化藝術風潮。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