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博物館于11月6日舉辦德化白瓷藝術展品捐贈儀式。58件代表當代德化白瓷最高水準的藝術品入藏國家博物館,這是國家博物館建成后最大規模入藏德化白瓷。

世博和鼎│陳仁海│45×45×88cm

刻花鳳穿牡丹四方尊│曾玉真│27×36cm
德化白瓷的胎骨細柔堅致,俗稱“糯米胎”,帶有晶瑩的光澤,釉水潔凈勻厚與胎骨結合緊密渾然一體,呈色溫潤如玉,剔透光滑,器體在光線照耀下,可映見指影,叩之聲音清悅悠揚,猶如敲擊金屬,鏗然作響。
其美妙的胎釉質感直逼玉器之“五德”,它的問世,引起瓷壇的巨大反響,國內鑒賞家稱贊“似定器無開片,若乳白之滑膩,宛如象牙光色,如絹細水瑩厚”。(趙汝珍編述《古玩指南》)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則稱之曰“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頗瑩亮,亦名福窯……白者頗似定窯,惟無開片,佳者瓷質頗厚,而青里能映見指影,以白中閃紅者為貴。”
日本學者認為它是“瓷器中的白眉”,“如果以客觀而公平的態度給予評論的話,町以說是比白玉更為華麗。以陶工的技巧來說,更可號稱中國古今獨一無雙的優秀作品”,“就是對陶瓷毫無欣賞水平的人,只要一見便可發出贊賞之聲 ”,“雖然胎壁較厚,卻比燈罩更為透明……顯出光亮美觀的肌面,以光滑度來說可稱為天下第一”。(上田恭輔《支那古陶磁研究的手引》)。

羊頭花瓶│寇富平│23×21×25.5cm
德化白瓷的燒制成功,除了當時的瓷工藝人能恰到好處地掌握火焰氣氛外,與瓷土原料有著密切的關系:定窯白瓷是用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粘土燒制的,粘土含助熔物質少,故瓷胎不夠致密,透光度較差。而德化窯白瓷則是用氧化硅含量較高的瓷土制成,瓷土處理極為精細,瓷土內氧化鉀含量高達6%,再加上瓷土中含鐵、鈦等雜質較低,燒成后玻璃相較多,因而瓷胎滑潤致密,潔白如玉,透光度特別好。由于胎質細白,加之氧化鐵含量極低,氧化鉀含量特高的純白釉,焙燒時又采用中性氣氛,德化窯白瓷釉色顯得格外純凈,釉面晶瑩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凍玉,美不勝收,超越了以往任何時候任何窯口的白瓷,一躍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

得道│陳明良│40×35×65cm
德化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與江西景德鎮和廣東潮州(一說為湖南醴陵)齊名。德化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瓷窯,因窯址位于德化縣而得名。中心窯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處瓷土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運輸方便,是燒制瓷器的理想之地。德化窯歷史悠久,歷經了千年的風霜,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國白”一詞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詞。

俏│李璋高│16×10×51cm
德化窯制瓷的始止時間可用10個字概括,即“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早在宋元時期,德化碗坪侖窯在生產青白瓷的同時就生產出了白瓷,但德化白瓷成為全國制瓷業中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品種,則是在明代中葉以后。由于德化所具有的悠久的陶瓷生產歷史,得天獨厚的瓷土資源以及白瓷獨具的優良品性和廣泛的市場需求,德化很快就以生產白瓷而著稱,并且成為了閩南的瓷業中心,代表了全國白瓷生產的最高水平。據考古發掘出土資料表明,在碗坪倉窯遺址出土有北宋至南宋初的青白瓷殘片,在屈斗宮窯遺址則發現有大量元代燒制的青白瓷。另歷史資料記載,德化窯經過宋、元時期的穩步發展后,特別是元代所生產的青白瓷,很大部分是通過海陸運輸大量銷往海外。

自在觀音│許瑞峰│30×16cm
佛教自東漢由印度傳人中國之后,伴隨著中日文化的交流又傳到了日本;南洋群島的人民很早就信仰佛教。德化瓷土優良,很適合燒制圣潔的白衣觀音。所燒制的觀音,潔白無瑕,溫潤如玉,充分展示了其超凡脫俗、慈悲為懷的大度氣韻,給人以力量、信賴和希望的感受,很容易喚起人們的崇敬和信仰。這些塑像輸到國外,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日本及東南亞佛教國家對它格外喜愛。而在日本的基督信徒中,當作瑪麗婭的圣像而大受歡迎,其需用量之大,幾乎達到驚人的程度,德化因此也出產瑪麗亞像,迎合日本市場需求。此外,它也生產早已流行于閩南地區的軍執,這種器型十分明顯地帶有伊斯蘭風格。

千手觀音│邱雙炯│96×96×139cm
明清的許多陶藝著述往往將德化白瓷與定窯白瓷、永樂宣德時期的甜白瓷媲美,或稱“建之粉定”,或謂“類永、宣之甜白”。其實,德化白瓷較之定窯白瓷、景德鎮甜白瓷,不僅胎釉中的化學元素構成含量不同,而且外觀上釉層更為純凈,胎與釉結合緊密堅致,色澤滋潤明亮,工藝技術更臻成熟,摘取了中國白瓷的桂冠。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