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抱石《琵琶行》,立軸鏡框 ,設色紙本,113 x 66 公分
佳士得將于11月 28日舉行‘千秋名韻– 孔祥熙家族舊藏傅抱石《琵琶行》’單一拍品專拍,呈獻傅抱石人物畫創作的巔峰之作。
佳士得中國書畫部國際總監江炳強表示:‘《琵琶行》曾由孔祥熙家族珍藏六十余載,可謂傅抱石人物畫、詩意畫全盛時期的杰出代表作。作品構圖縝密,人物刻畫入木三分,開創了中國近現代人物畫高古典雅的嶄新面貌,也奠定了傅抱石近現代人物畫大家的歷史地位。’
傅抱石對歷代文學藝術研究深入,并對詩畫關系具備獨到理解,《琵琶行》亦成為他入蜀之后最為鐘情的題材之一,以《琵琶行》詩意入畫的創作延續整個四十年代。據畫家女兒傅益瑤回憶,她見過其父最早的仕女畫,就是《琵琶行》,乃是入蜀后早期的作品。現存《琵琶行》作品以1944-45年間創作為多,可見是畫家經過長時間成熟準備后才投入創作。

傅抱石,《琵琶行》,1950年代,南京博物院
本次呈現的《琵琶行》作品年款清晰,為乙酉驚蟄前二日所作,具體應為1945年農歷正月二十二日(公歷三月四日),乃是抗戰時期的尾聲,也是傅抱石創作最成熟之階段。
《琵琶行》創作題材來自中唐詩人白居易膾炙人口的名篇。詩寫白居易貶官到江州,夜送客至江上忽聽到琵琶曲聲。琵琶女的音樂和遭遇與詩人的際遇相互映襯,將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表現得淋漓盡致。傅抱石用縝密的構圖和舒放的筆法將作品的敘事情節、環境氣氛以及人物神態一一呈現,畫中營造對角呼應的構圖,筆觸恣意豪邁,以精妙的筆法和對光影的巧妙運用將造型和色調完美融合。
此幅寫成后由孔祥熙家族收藏,輾轉臺灣、美國,至六七十年代孔氏夫婦先后作古,后人繼承,秘藏孔家,再未出現于公開場合。2010年,此作由佳士得拍賣,一經面世,即改變世人對傅抱石人物畫存世作品格局之認識,創下當年傅抱石作品拍賣世界紀錄,奠定其傅氏人物畫代表作之地位。
傅抱石歷史人物畫乃抗戰入川之后才開始大量出現。他對歷史人物題材的興趣與傅氏身兼畫家和藝術史學者的雙重身份密不可分。傅氏在二十七歲就寫出《中國繪畫變遷史綱》,深得徐悲鴻賞識,后在他的支持下赴日留學,繼續研習中國美術史。由于傅抱石對歷史的濃厚興趣,因而作品往往保存濃厚的歷史氣息,早至上古人物,如湘君、湘夫人,戰國的屈原,漢代的蘇武,魏晉竹林七賢,近至南宋文天祥、清代石濤,無不曾入其人物畫中。


傅抱石早年在日留學期間雖專攻美術史,但并未放棄繪畫創作。《琵琶行》這一主題亦出現在日本近代繪畫中。傅抱石留學日本時,相信有機會看到二十世紀初日本風行的歷史畫作品,其中以橫山大觀、橋本關雪等人的作品最為典型。傅氏當時作為學生,或許會記下此一題材作品,在日后創作構思時成為題材的選擇。但二者在具體畫面的營造以及技法的使用上卻截然不同。與日本畫大肆強化色彩、光影的表現而使繪畫裝飾性十足不同,傅抱石堅守中國畫的線條傳統,力求刻畫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再輔以淡雅色彩,人物形象古樸端莊,女性面容豐腴美麗,畫面格調高雅。再加之傅抱石在美術史研究中通過歷代的圖像材料深入了解古人衣飾,將之應用在人物畫創作中,所創作出的人物大多晉唐衣冠,極富高古氣息。傅抱石自己也指出,「根據中國畫的傳統論,我是往往喜歡山水云物用元以下的技法,而人物宮觀道具,則在南宋以上。」

傅抱石,《武則天》,1960年作,佳士得香港 2005年11月28日,編號922,成交價港元4,040,000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