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總有一些人就是不喜歡這些樸素的物件,偏偏愛那些花花綠綠很多裝飾的東西,比如嘉靖皇帝朱厚熜,這位被稱為明朝最聰明的皇帝,似乎打根兒起,就注定了會出現五彩魚藻紋大罐。

嘉靖皇帝是歷史上著名的篤信道教者,他竭盡全力為自己創作著一個理想中的道教完美世界,而遵從皇帝意志的御窯生產自然亦步亦趨。在他理想的生活王國中,最理想的瓷器,可能就是五彩魚藻紋瓷器。

這件即將在佳士得香港進行拍賣的五彩魚藻紋大罐制作工藝比較復雜,首先要分段進行印坯,之后用泥漿黏結成一個整體拼接起來,修坯以后進行彩繪,先在坯體上用青料描畫圖案的局部,比如這水草的部分,同時也為釉上彩的整個圖案起一個定位的作用,這就是浮萍,起一個定位的作用,施透明釉,入窯經高溫燒成以后施透明釉入經高溫燒成以后再在釉上按釉下青花定好以黃彩描繪其他部分,然后入窯低溫燒一遍黃彩,出窯以后再用礬紅草綠黑彩等補齊整個圖案。再入窯溫度稍微低一點再燒一遍彩,所以一般情況下要三次燒成。
也是因為其中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就是為了避免“黃吃紅”。
為了表現出紅鯉魚的這種紅中泛黃的現實中的顏色,所以必須考慮在黃彩上施礬紅,這個就增加了難度,燒制的時候必須恰到好處的控制溫度,稍有不慎溫度低了彩不夠鮮艷,溫度高了注意紅彩會被黃彩吃掉,溫度稍微掌控不好,高了以后一燒完了以后紅彩沒了,畫在黃彩上面的紅彩被黃彩吃掉了,這就是景德鎮老手藝人都知道的黃吃紅。
尤其是這件大罐形體碩大,最引人注目的是腹部采用通體畫這種方式展示的魚藻圖,更加需要活靈活現的表現鯉魚的顏色和姿態。
在畫魚的具體過程中,先用濃的礬紅彩勾勒每條魚的麒麟頭尾等,再附以淡礬紅彩,以黑彩來點眼睛,甚至連鯉魚腹部大家有一條黑色的腹肌線,三遍入窯燒制之后一條條活靈活現的鯉魚就躍然瓷上。
說到這八條大小不一的紅鯉魚暢游在荷蓮、水草和浮萍間。魚藻紋自新時代時代在中國就長盛不衰,陜西省半坡仰韶遺址出土的公元前四千年新石器時代彩陶器上,已有魚紋的蹤影,隨著時間的推移,魚在中國逐漸成為若干理想特質的化身。

溯本求源,有一部分線索來自道家學說,尤其是傳為莊周所著的《莊子》。他常以魚為喻,來代表安時處順之人。比如莊子與惠子游于豪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而在瓷器燒制中,魚類相關的裝飾題材更更多了,這其實也是和馀同音息息相關,而雙魚則意味著年年有馀,兼之金魚音同金馀或諧金玉,故亦代表金玉滿堂。
癡迷于道教的嘉靖一朝對于代表者道教顏色的運用也是極為熟練,通常來講,白、紅、綠、黑以及黃五個顏色代表的是金、火、木、水、土,五行和色彩也與天道和道息息相關。
這件稀世大罐曾經在1985年及1992年兩度在紐約蘇富比上拍,2000年再度在香港蘇富比進行拍賣,臺灣收藏家曹興誠以4404萬港元價格,拍下明嘉靖官窯青花五彩魚藻紋大罐,這驚世一舉使這件名瓷維持了4年的全球最貴瓷器身價。
嘉靖這一朝的瓷器沒有明代早中期永樂、宣德、成化御窯的青花五彩斗彩瓷器繪畫筆觸那種靈動自然。也趕不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五彩、琺瑯彩、洋彩瓷器畫工那種纖巧精細,但是卻呈現出自身獨特的藝術格調。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