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也有暖手的工具---手爐。

手爐,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爐,多為銅制。它是舊時中國宮廷和民間普遍使用的一種取暖工具,與腳爐相對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籠進袖內,所以又名"手"、"捧爐"、"袖爐";爐內裝有炭火,故也稱"火籠"。
用火取暖,是先民們早就發現的。古人將火種放進陶器具內,稱為"火爐"。大家圍坐取暖,在古詩文中常有描寫。
乾隆時仁和秀才周心孩所作《詠銅手爐》詩:
不數紅泥小火爐,青銅范出小形模。
提來緩緩隨心便,趨到炎炎炙手無。
籠袖粟膚春意透,揮毫姜指曉寒蘇。
深閨從此催刀尺,冷月臨窗雁陣呼。

手爐作為取暖工具在我國歷史悠久,其起源說法不一。
一說源于春秋時的楚國。楚地潮濕,楚人將香草放入帶孔的熏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明手爐;
另一說是源于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天氣寒冷,當地縣官讓銅匠做了一只小銅爐,內置火炭,獻給煬帝取暖,煬帝稱之為“手爐”。


據說中唐時期,手爐已成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及至宋代,城市里設有香藥局,售賣專供焚香和手爐使用的炭餅。
北宋年間,手爐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民間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當時手爐多為青銅材質,偶有銀、鐵、瓷,器型以“簋簋之屬為之”,即方圓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熱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炙衣”。

手爐的制作工藝,在明清時期達到了最高峰。晚明的嘉興名匠張鳴岐,就是一代制爐頂級名家,他的作品人稱“張爐”,花紋精細、銅質勻凈,堪稱工藝品中的瑰寶。
尤其不可思議的是縱然爐中炭火燒得再旺,卻毫不燙手,其熱量恰到好處,讓使用者倍感舒適,可見其登峰造極。以至于當時的大畫家項墨林大加贊嘆,專請張鳴岐為他制爐,于是 “張爐”的聲譽響徹了大江南北。


到了清代,手爐傳入皇宮后一躍成為御用品而身價百倍,其制作工藝更加多姿多彩,材質多了漆器、琺瑯等品種,工藝上還采用了掐絲琺瑯。

手爐小巧玲瓏,盈盈可握,可置放于袖中或懷中隨身攜帶,所以又有“袖爐”和“捧爐”的雅稱。
由于其工藝精妙雅致,有花籃形、南瓜形、梅花形、海棠形、龜背形等形狀,雕琢得猶如古典園林中的花墻鏤窗一般雅致,更鏨刻有山水人物與花鳥奇珍的圖畫,因此即可暖手又可作為案頭清玩。

手爐有八角形、圓形、方形、腰形、花籃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銅、黃銅、白銅 制成,也有少量瓷器制品。在手爐制作工藝中,最吸引人的當數花紋紛繁的爐蓋。
作為散熱區,鏤空雕刻的爐蓋有五蝶捧壽、梅蘭竹菊、喜鵲繞梅等眾多紋形,跟爐身的福祿壽喜、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花紋相得益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傳統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隨著近年來收藏熱潮,手爐的收藏價值正逐步凸顯,表現堪稱驚艷。手爐家族中,較上乘的當數明代和清代早中期作品,尤其是名家制作的手爐,融雕、鏤、刻、鑲、磨等工藝于一身,匯詩、書、畫、印于一器,不僅是實用器物,更是齋房文玩,極富文人書卷氣,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收藏價值。
在2009年北京翰海15周年慶典拍賣中,一只“大清雍正年制”楷書款銅鏨龍紋手爐拍得135.52萬元。除銅手爐外,頗有清宮特色的琺瑯手爐也表現不俗,一件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荷塘蓮紋海棠式手爐,在北京保利2013年秋拍中,拍出115萬元高價。
手爐的鑒定要點:
1、古銅手爐基本上是手工制作的,而仿品絕大多數均是澆鑄而成的。因此古銅爐可以從底足與爐身的連接處看到細小的焊縫,而仿品因鐃鑄而成,沒有焊縫,爐底與爐身渾然一體;爐蓋的做工也是如此。另外古銅爐的網眼做工與仿品也不一樣。
2、古銅手爐常見銹色有綠銹、紅銹、黑銹、紫銹等。仿品的銹色,不論何色,多深淺不勻,不能與器體融合,用手摩娑沒有滑爽之感。而真品銹色自然深沉,有滑爽感。
3、明清銅手爐所用材質為黃銅、白銅和紅銅。清代以后盛行黃白二銅,且黃銅使用比白銅還要遲。鑒別時可視手爐的底足,如露有黃銅的,即可斷定清末民國之物品。如紫銅,可分兩方面,具有古樸厚重之感,紋飾素而精,一般來說可達明代;如輕薄而紋飾花妙,大多為清代手爐。古銅手爐的紋飾系人工鏨刻而成,又稱"刻銅"。入銅筆畫呈,型,上寬下尖,偶有刀滑處,每畫深淺不一,包括小圓鑿圓點花紋,字口與平面交接處干凈、平整、鋒銳,且能制出細畫如絲。清中晚期,鏨花發展形成了獨立的藝術,特別是咸豐、同治年間, 在銅器上鏨花已達鼎盛時期。因此,滿工紋飾的精品手爐基本上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