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因為戰爭失敗而舍棄國家首都逃亡的例子并不罕見,然而,像蔣介石這樣“逃亡”得如此漂亮的國家領導人,幾乎是絕無僅有的。蔣介石在敗給共產黨的時候,幾乎是盡可能地將整個“中華民國”搬到了臺灣。
在撤退到臺灣的時候,蔣介石從大陸帶了相當多東西。在這些物品當中顯得價值特別高的有兩樣,一樣是黃金,另一樣就是故宮的文物。

1950年12月17日,臺北臺灣銀行金庫的藏金。圓桶外的封條上有“金圓券準備金”字樣
蔣介石在日記當中,清楚地展現出他對于黃金的執著。
蔣介石雖然是軍人政治家,但有一段時間,他為了在上海籌措“革命資金”而熱衷于投資股票市場。因此,他在經濟方面的觀念,也被公認是相當的強。
根據日記,蔣介石和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代理總裁劉攻蕓在該年的12月27日、29日兩天進行了會面,接著又在翌年(1949年)的1月4日、5日、14日、15日、18日和他們會談。
關于這幾次會面的內容,日記中寫得相當曖昧而模糊,不過其中一直出現諸如“資金的移動”與“外幣及現貨(金塊)的處理”等字樣。黃金首先被運到福建的廈門,接著又陸續被運往臺灣。蔣介石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辭去總統職務,不過為了預防繼任的代總統李宗仁打這批黃金的主意,他派遣親信周宏濤前往中央銀行:宏濤剛從上海歸來。中央銀行的黃金大部分都已經運抵廈門和臺灣,剩下的數目不過20萬兩,這讓我稍微安心了一點。這些人民的血汗結晶(黃金),必須以適當的方法加以守護,絕不能讓后生小輩(李宗仁)輕易浪費掉。(2月10日)在搬運黃金的人選上,蔣介石任命了自己最信任的長子蔣經國負責此事。
蔣經國在自己的日記上也寫道:“將中央銀行的金銀運送到安全地帶,是相當重要的任務。
渡過海峽的故宮文物有多少?
和黃金一起被蔣介石拼命運往臺灣的還有故宮的文物。
故宮文物原本安置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里。故宮的歷史,是伴隨著清朝的瓦解開始的;所謂故宮,指的就是“古老的宮殿”。故宮是由清朝的皇宮——紫禁城改造而成的博物館,當中的收藏品,絕大多數都是清朝皇帝的所有物。
1925年,故宮博物院在紫禁城誕生,作為“革命的象征”,它吸引了相當多平民百姓前來參觀;然而在1931年,隨著日本稱為柳條湖事件、中國稱為九一八事變的滿鐵爆炸事件發生,以及“滿洲國”的建立和日本對東北正式展開的侵略,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的文物移往南方。1933年,故宮文物先被移送上海,接著又被運往南京。
然而,當中日戰爭爆發后,隨著淞滬戰事的日趨激烈,南京也岌岌可危,因此故宮文物又被運往中國西部,存放在四川省等地。戰爭結束之后,這些文物又再次集結在南京。
這可不是簡簡單單一箱兩箱的物件而已。為數大約3000箱的文物,自1948年末至1949年2月,歷經三趟船運陸續抵達臺灣。原本預計是7趟,也就是還有大量的文物要運過來,但是由于戰況的惡化,搬運工作在中途便中斷,無法繼續進行下去。故宮的職員們將貴重的文物塞進箱子里,一箱一箱運往臺灣;這當中有許多都是匯聚了中華文明精髓的珍品,如今,這些珍品不在北京故宮,而在蔣介石于臺北建立的“故宮”當中。
蔣介石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還拼命動員軍艦運送這些文物,其背后其實隱藏著政治的理由——事實上,在中國的歷史上,權力的繼承者,通常也是文物的繼承者,而蔣介石對這一點相當清楚。
和日本“萬世一系”的天皇制不同,在中國,權力經常處于新興勢力打倒舊勢力從而形成新王朝的反復循環之中。新王朝在安定國政的同時首先要采取的行動之一,就是將散佚的前王朝文物,再次匯集于新王朝的手中。在農民出身的統治者或是少數民族統治者不在少數的中國的權力交替中,權力的正統性乃是透過文物確立,這早已深植于中華民族的基因當中。因此我們可以說,蔣介石對于文物的價值,相當敏感。

1948年8月,上海市民涌入銀行兌換國民政府新發行的金圓券
“最后運到臺灣的物品”發揮了什么作用?就結果而言,這批黃金與故宮文物,對于撤退到臺灣的蔣介石貢獻很大。
根據國民黨以及其他相關的資料顯示,蔣介石運送到臺灣的金塊有227萬兩(1兩約為37.5克),以現在的價值來說,約為2500億元,而就當時來說,價值則更高。
蔣介石在日記中提及,撤退到臺灣之后的1952年,臺灣當局曾經因為預算不足,“以10萬兩黃金為擔保發行(債券)”(1月11日)。共產黨強烈指責蔣的行為是“盜竊中國人民的財產”,但對蔣介石來說,這批黃金是他在臺灣東山再起所必需的貴重“軍資”。
另外,隨著1961年的赴美展覽,以及1965年的臺北故宮落成,搬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在“守護中華文化的是國民黨以及蔣介石‘總統’,中國的正統政權不是中國大陸,而是保有中華文物的臺灣”這種政治宣傳上,也充分發揮了其利用價值。從這層意義來看,蔣介石的戰略眼光,確實可以說是其他人所遠遠不能及的。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