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儼少1927年拜馮超然為師,并與吳湖帆相識,在兩位先生處,看到不少歷代名家真跡。抗日戰爭期間,陸儼少流寓內地,1946年回歸故鄉。在此之前,陸儼少的作品大部分是對古代傳統的消化和吸收。返鄉途徑三峽的經歷,引發了他的創新意識,開始將以前局部改造傳統轉換為有意識地建立個人風格。
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術學院兼職山水畫教席;在此期間,其繪畫個性得以發展,最終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好畫的標準?
每有人問:這畫好在哪里?一時很難對答。然而歸納起來,所可看者,不外三點:即看它的氣象、筆墨、韻味,這三點如果達到標準,即是好畫,否則就不算好畫。

我們看一幅畫,拿一個標準去衡量,看它的構圖皴法是否壯健,氣象是否高華,有沒有矯揉造作之處,來龍去脈是否交代清楚了。健壯而不粗獷,細密而不纖弱,做到這些,第一個標準就差不離了。

接下來第二個標準,看它的筆墨風格是否既不同于古人或并世的作者,又能在自己塑獨特風格中,多有變異,摒去陳規舊套,自創新貌。而在新貌之中,卻又筆筆有來歷,千變萬化,使人猜測不到,捉摸不清,尋不到規律,但自有規律在。做到這些,第二個標準也就通過了。

第三個標準要有韻味。一幅畫打開來,第一眼就有一種藝術的魅力,能抓住人,往下看,使人玩味無窮。看過之后,印入腦海,不能即忘,而且還想看第二遍。氣韻里面,還包括氣息。氣息近乎品格,每每和作者的人格調和一致。所以古人說:“人品既高,畫品不得不高。”一種純正不凡的氣味,健康向上的力量,看了畫,能陶情悅性,變化氣質,深深地把人吸引過去,這樣第三個標準也就通過了。

學畫早年成名,不一定是好事。成了名,應酬多了,妨礙基本功的鍛煉,也沒有工夫去寫字讀書,有礙于提高。所以學畫切忌名利心太多。
年紀輕,扎扎實實做些基本的功去,博收眾長,冶爐自鑄,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但這種風格也不宜凝固不變。30歲定了型,到60歲還是這樣,說明不再探索,坐吃老本。所以必須變,不斷地變。
一個成名的畫家,有早年、中年、晚年之分,各個階段,雖然可以看到有一條線掛下來,其個性筆性有蹤跡可尋。而其風貌,每個時期,各不相同。因之可貴者老年變法。黃賓虹早、中年畫,在70歲以前,無甚可觀,及其晚年,當八九十歲時,突然一變,墨法神奇,開了面目,這點精神,我們應該學習。

畫切忌有甜俗氣、獷悍氣、陳腐氣以及黑氣等等。
犯甜俗氣就是用筆沒有沉著痛快的感覺,也就是不辣,一味軟疲疲,用墨浮漲,用色無方,絢紅搭綠,甜膩不清,一股餿氣,令人作嘔。
犯獷悍氣的就是大筆揮灑,力量外露,有筋無肉,有筆無韻,對待物象,交代不清,但求快意,毫無含蓄,看似雄壯,實則外強而中干,內部虛弱。
犯陳腐氣的為前人法度所拘,不能自拔,即學前人,也只學到一些糟粕,陳腔濫調,酸溜溜一點也不新鮮。

以上三病,是容易看出,獨有黑氣,不是畫面上多用了焦墨濃墨,就有黑氣。殊不知黑氣的有無,不關用墨的濃淡。所以沒有黑氣的畫,即使通體用濃墨焦墨,甚至用宿墨,橫涂豎抹,也不覺有黑氣。有黑氣的,即使淡淡幾筆,還是有黑氣。此種關鍵,全在看它氣清不清,從外表看是在用墨上,實則用筆占主要的因素。
墨僅僅是記錄筆的運動,所以墨也是從筆出來的。其所以氣清最為緊要,不論粗服亂頭,不事修飾,或則用筆狼藉,潑墨淋漓,或則境界重疊,筆墨繁復,或則矜持嚴正,一絲不茍,面目雖異,首要清氣往來,靈光四射,筆墨精妙,令人享受到一種新鮮而美的感覺,方是好畫。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