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廚師=無法下咽的飯菜
精神病+律師=原告被告都判刑
精神病+醫生=病人的可怕命運
精神病+工程師=樓建歪橋梁修塌
精神病+企業家=股東們不敢想象自己的股份還剩多少
精神病+藝術家=偉大作品
英國《衛報》曾公布研究結果發現:藝術家與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基因上有相似之處。法國著名作家普魯斯特說過:“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
達利曾說:“從瘋子到天才僅一步之遙。”
梵 高
梵高遺傳了家族宿疾癲癇,這個定期發作的痼疾深深影響他的情緒,他易怒、易沮喪,也導致他有短期失憶癥。他用扭曲的線條、強烈的顏色進行創作,把所有的錢都用來買顏料,自己卻連土豆都吃不上;因為沒錢買衣服,穿的都是撿來的舊衣服,七拼八湊,走在普羅旺斯阿爾的街道上;他感情充沛,愛過表姐,戀過妓女,并親手割下自己的耳朵贈予。

《梵高割耳自畫像》(局部)梵高 1888年作
據說因為他的藝術伙伴高更離他而去,梵高覺得自己快瘋了,住進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沒過幾年,便對著自己腹部開了一槍離開了這個世界。
梵高29歲開始學習繪畫,自殺時39歲,他的一生只畫了十年的畫,卻給后人留下了眾多的不朽名作,不能不說是一位異理于常人的天才。

《吃土豆的人》

《割掉耳朵后的自畫像》

《十五朵向日葵》
高 更

梵高的好朋友高更,同樣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然而,這位著名的法國畫家與許多受折磨的偉大靈魂一樣,也患有嚴重的躁郁癥,并一度企圖自殺。他癡迷繪畫,決心成為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畫家。為此,他拋棄了富裕的經紀人職位,妻離子散,過著苦行僧式的畫家生活。1891年,他孤身一人乘船到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島。可以說,高更一生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塔希提島上完成的。
隨著時光的流逝,他明白了這個原始小島同樣是社會的一部分,也有痛苦和不幸。這時,高更面臨著經濟的窘迫,疾病的折磨,愛女的死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高更痛不欲生,萌生了輕生的念頭。他于1898年跑到深山,吃下毒藥,等待死去,并以自己的尸體喂野獸,以求徹底的解脫。但是,他被人救回。

《When Will You Marry?》(你何時嫁人?)
2015年2月9日以3億美元(約合18.7億元人民幣)成交。高更和梵高都是繪畫界的奇才,都把繪畫看作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宗教,都有一種至死不渝的狂熱,且都是繪畫的殉道者。但他們的不同點在于:梵高有更多的人道主義,而高更有更多的神秘主義。

《黃色基督》

《神圣之山》

《沐浴的塔希提女子》
蒙 克
愛德華·蒙克,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復制匠,挪威畫家,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
在蒙克5歲的時候,母親就因肺結核去世,由父親單獨撫養。其父患有精神疾病,對年幼的蒙克灌輸了有關地獄根深蒂固的恐懼觀念,他一再告訴孩子,如果他們在任何情況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會注定被投入地獄,沒有任何寬恕的機會。蒙克青年時期,父親也去世了。

蒙克的一個妹妹在小時候就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病,而蒙克自己也是體弱多病。五個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結過婚,但婚后不過數月也過世了。眼見雙親和手足接二連三地死去,嚴重打擊了蒙克的精神與情緒,接踵而至的悲傷對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經證實,蒙克本人在1908年患精神分裂。

《吶喊》
從小到大,死亡的烙印一直在蒙克的心靈深處,這大概就是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現壓抑且悲觀的原因。
蒙克在晚年說到: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且持續的伴隨我一生。

《青春期》

《次日》

《 男人與女人》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意大利文藝復興代表人物之一。米開朗基羅這個名字在西方藝術史乃至世界藝術史上猶如一塊高聳的、不可逾越的豐碑。他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和杰出的通才,不僅僅是雕塑家米開朗基羅,他還是畫家、建筑師和詩人米開朗基羅。他的成就如此不凡,以至于在他37歲時,世人就尊稱他為“神圣的米開朗基羅”。

對于米開朗琪羅當初獨自創作西斯廷教堂的拱頂畫,人們一直感到很好奇。而當專家們把他的家族病史、性格表現和創作天賦聯系起來,最終發現米開朗琪羅是一名自閉癥患者。

米開朗基羅為人所知的第一件雕塑作品《年輕的射手(1490年)》
據說,米開朗基羅家族中的男成員都患有自閉癥。他本人沒有什么朋友,幾乎不跟外人打交道,就連哥哥的葬禮,他也不參加。2004年的《醫療生物期刊》曾經發文說,米開朗琪羅的專心致志和他可能患有自閉癥有關。和他同一時代的人也說過,米開朗琪羅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逐出伊甸》

《最后的審判》
《最后的審判》是米開朗基羅在完成天頂畫《創世紀》25年后,在西斯廷教堂制作的巨型祭壇畫,也正是上述兩幅作品令這個教堂名揚天下。《最后的審判》創作于1534年至1541年,為歷時長達六年多。
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日本當代藝術家。圓點女王、日本藝術天后、話題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諸多標簽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間彌生復雜而多變的一生。
草間彌生10歲時畫的母親肖像,畫面中充滿了小圓點
草間彌生原本出生在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的一個富裕家庭,父母將家族生意經營得有聲有色,卻對女兒的精神疾病一無所知。
“有一天,我坐在椅子上看著紅色桌布上的紋理、花色,并開始尋找我的周圍是不是還有同樣的紋理,從窗戶、墻壁、天花板到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包括我的身體。在尋找過程中,感覺自己被逐漸侵蝕、隕滅,時間與空間不停地旋轉著,自我變得微不足道。就在那一剎那間,我意識到這并非只是一種幻覺,也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存在,我被這真實的幻覺給嚇壞了,我對紅色桌布和上面的紋理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我奪路而逃,臺階卻在我腳下散落,我從臺階上摔了下來,手和腳踝都跌傷了……”

《圓點愛心房》空間裝置 草間彌生 2015年作
在母親看來,草間彌生所謂的幻覺都是在胡說八道,而畫畫更不是富家女應該做的事情,她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收藏藝術品的人”。母親毀掉草間彌生的畫布,罰她和工人們一起干活,經常把她關起來。“每天打我,還踢我屁股”,強烈的恐怖感讓草間彌生的精神接近崩潰。
之后,她被診斷為患有神經性視聽障礙。童年的記憶雖不盡美好,卻極大地激發了草間彌生的創造力。她利用繪畫、軟雕塑、行動藝術與裝置藝術等創作手法展現她所看到的圓點世界,雖然她一生都在與幻覺抗爭。

《無限鏡屋》
70年代草間彌生自愿住進了精神療養院,并每天往返于療養院和工作室之間。草間彌生每天上午九點和傍晚七點,會出現在精神療養院附近的小路上,她戴著如火焰般灼眼的紅色或金色童花頭假發,穿著渾身都是圓點圖案的艷色長袍,偶爾手中抱著一只涂滿黑色圓點的金色南瓜。

今天很多地方都有她的作品,尤以南瓜最為著名,她喜歡南瓜「形狀可愛,又很堅強」。
徐 渭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鄭板橋對徐渭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稱“青藤門下走狗”;齊白石曾說:“青藤、雪個、大滌子之畫,能橫涂縱抹,余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余于門之外,餓而不去,亦快事故。”吳昌碩說:“青藤畫中圣,書法逾魯公。”
徐渭出生于代級官吏之家,自幼天資聰穎,二十歲考取山陰秀才,然而后來連應八次鄉試都名落孫山,終身不得志于功名。青年時的他,“自負才略,好奇計,談兵多中”,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僉都御史胡宗憲看中,于嘉靖37年招至任浙、閩總督幕僚軍師。后來胡宗憲被彈劾為嚴嵩同黨,被逮自殺,徐渭深受刺激,一度發狂,精神失常,曾先后九次自殺。
其自殺方式令人毛骨悚然,他用利斧擊破頭顱,以致“血流滿面,頭骨皆折,揉之有聲”,又曾“以利錐錐入兩耳,深入寸許,竟不得死”。因懷疑繼室張氏不貞,居然將其殺死張氏,招致七年的牢獄生活。

《墨荷》 立軸
出獄后的徐渭53歲,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了。但他卻開始縱情于山水之中,賦詩作畫。他用狂草的筆法施于繪畫之中,把中國寫意畫推向了能夠強烈抒寫內心情感的境界,開創了大寫意花鳥畫的新面貌,對后世影響很大。

《驢背吟詩圖》
徐渭六十歲時,應好友張元忭之招去北京,但不久兩人的關系就惡化了。據張岱的記敘,張元忭是個性格嚴峻、恪守禮教的人,而徐渭卻生性放縱,不愿受傳統禮法的束縛。張元忭常常以封建禮教約制徐渭,這使徐渭大為惱火。他曾對張元忭說:“我殺人當死,也不過是頸上一刀,你現在竟要把我剁成肉糜!”由于和老友的交惡,加上與官僚們交往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徐渭情緒郁憤,舊病復發,便于居京三載后重歸家鄉。此后,徐渭便沒有離開過山陰。

《墨竹圖》
晚年鄉居的日子里,徐渭越發厭惡富貴者與禮法之士,所交游的大都是過去的朋友和追隨他的門生。常“忍饑月下獨徘徊”,杜門謝客,據說有人來訪,徐渭不愿見,便手推柴門大呼:“徐渭不在!”張元忭去世時,徐渭往張家吊唁,撫棺慟哭,不告姓名便離去。

《松鼠葡萄》
徐渭一生不置產業,錢財隨手散盡,此時只得靠賣字畫度日。但手頭稍為寬裕,便不肯再作。他的一班門生和晚輩的朋友,或騙或搶,從徐渭手中得到了不少他的作品。徐渭晚年貧病交加,所蓄書籍數千卷變賣殆盡,常至斷炊。但他狷傲愈甚,不肯見富家貴室,低首乞食。有時豪飲酒肆,有時自持斧毀面破頭,精神病也日益嚴重。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徐渭在窮困潦倒中去世,終年七十三歲 ,葬于紹興城南木柵山。死前,徐渭寫有《畸譜》,記述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當他去世時,身邊唯有一狗與之相伴,床上連一鋪席子都沒有。
沙 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浙江韓嶺村上,一位老人,總是獨自在清晨的微微亮里,一筆一筆描畫著那里的天光云影和一草一木。在村子里,誰要請他喝酒,就會給你畫畫,人們都叫他“傻子公公”。但大人們卻從來不準小孩接近他的房子。因為屋子里畫滿了沒穿衣服的女人,孩子們容易“學壞”。
沙耆原名沙引年,1914年生人,1934年改名為沙耆。其父沙松壽從中醫外科,擅長中國山水畫。引年幼年在私塾成績平平,生性內向,唯愛畫畫。

沙耆比利時期時的自畫像
1933年引年以政治原因被捕,并判刑一年。后由杜月笙出面托病交保。出獄后取藝名為耆,并從徐悲鴻學畫,在中央大學藝術系旁聽。1937年,由徐悲鴻介紹前往比利時留學,成為比利時國立皇家美術學院院長巴斯天教授的弟子,系統學習研究傳統的歐洲繪畫。同年5月,妻在杭州生下兒子。
沙耆一走就是十年,家鄉的人都說他在外面出了名,發了財。住別墅,養情人,很得意。年輕媳婦為了養家被迫到上海教書,后來聽說參加了新四軍,再也沒回過村子里。

1946年沙耆學成回國,父親去世,妻兒不知所蹤,剩下的只有一幢破舊的老宅。這一打擊使得沙耆精神失常。徐悲鴻聞訊后,即聘沙耆為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奈因病未能成行。1952年歐洲一藝術代表團訪問北京時,周恩來專詢徐悲鴻后,知其經歷與造詣,遂通知中央統戰部,每月發給生活津貼。1954年進浙江省精神病醫院治療。

沙耆畫在家里門板上的裸女 約1948年
文革期間,沙耆被扣上“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不僅生活津貼被減發,寄存在別處的數百幅作品也被造反派焚之一炬。

《比利時同學像》 1930年 沙耆 2015年嘉德專場上以451萬成交
沙耆晚年雖得友人照料,但心靈的創痛卻無人理解。他唯有像梵高一樣,將孤獨的情感傾注筆端。他用極為靈動的色彩和灑脫的筆法,表達昔日時光的喟嘆和遺憾,書寫今日自然的生命與生機,畫作呈現出的狂放無羈、天真爛漫的意味。



沙耆病中在報紙上的“涂鴉”
在許多沙耆的研究者看來,他的瘋狂并不簡單。如果說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是他發病的誘因,那文明的沖突,則極有可能是他顛狂的根源。沙耆的悲劇,是中國繪畫史乃至世界繪畫史的悲劇。假若當年沙耆沒有遭遇情感重創,又或者他從未返回故土,那他的人生命運,甚至中國的繪畫史,將極有可能被改寫。
1997年3月,沙耆由于腦中風,被兒子接往上海住院治療。從此放下了手中畫筆。2005年2月15日10時10分在上海田林醫院病逝,享年91歲。
石 魯
石魯本姓馮,生于民國期間仁壽縣第一大糧戶之家,因不滿封建家教15歲時離家到東方美專學畫,叛逆的性格初顯端倪。1940年他投奔延安,因崇拜石濤和魯迅而更名為石魯,立志做一名革命的藝術家。

石魯堪稱天才,全才,在書法、文學、藝術都頗有造詣。1959年創作《轉戰陜北》,奠定了他在美術界的地位。被稱為“紅色美術經典之作”!正當創作旺盛之際,其電影劇本《劉志丹》被批為反黨事件,那年他僅四十五歲。他遭到批判,受到強大的壓抑,他得了精神分裂癥。“文革”中又被逮捕,差一點判了死刑。
“造反派”曾把他當作“蘇修特務”抓進監獄,嚴刑拷打。可是剛押回西安,他看見趙望云便說:“望云,我們搞國畫創新才剛開了個頭,被文化大革命打下去了。不要泄氣,再干起來!”“不經滄海難為水,再上高山更一峰!”言志之詩,字字千斤。
在文革期間,石魯被打入“牛棚”并兩次出逃,外逃中被逼食生苞谷還不忘留下日后還債的借條,在這樣的條件下他仍創作了大量了作品。1965年因患精神分裂癥住院治療,1966年又被文革小組從醫院里揪出批斗。
在那個一切被顛倒的時代里,他像個乞丐,像瘋子一樣地浪跡于市井,流離失所。精神分裂癥的反復使他的理智不受控制,他或嬉笑怒罵,或自彈自唱,但他本性中的靈魂卻從來不曾泯滅,他奇跡般地創作了大量的作品。
文革過后,石魯有過短暫的清醒和藝術創作的春天,終因晚期胃癌而過早辭世。

石魯 《轉戰陜北》
縱觀他的一生,石魯對藝術的特殊貢獻一方面是他個人的藝術成就和藝術變化,從自然到藝術的升華。從自然的客觀描述,筆法的工謹轉化為恣意縱放的情感渲染。他于五十年代末后創作的作品,縱筆寫意氣勢磅礴,將現代人物畫和山水畫創作觀念引領到了一個新和層次。另一方面,在他的召領下于西部黃土高原上開創了“長安畫派”,呼出了北國的在雄強氣勢,至今仍有深遠影響。

石魯 《山區修梯田》

《華岳秀美》
不管以上藝術家的“精神病”是家族基因的遺傳,還是由于對藝術的癡迷發瘋,還是外界環境的使然,他們的藝術作品都帶給我們很強的震撼力和藝術感,值得我們為他們驕傲和鼓掌!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