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卻很多。如今的許多成功人士,包括企業家、媒體人、白領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想必都很出色,然而,遺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藝術和鑒賞。這些現象的屢見不鮮,其中暴露的不是不懂藝術,而是虐殺藝術,是沒有文化的魔幻現實主義。
——吳冠中

吳冠中 《雙燕》
吳冠中說:“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現在很多人窮,窮的不是物質,也不是文化,而是審美。沒有恰當的審美,生活將變得粗俗不堪,無聊至極。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背后,伴隨的是無趣的人生和創造力的枯萎。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解救不了。”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吳冠中 《獅子林》
當今藝術的收藏如火如荼,大量資本趨之若鶩。但是,對于藝術收藏的不斷升溫,投機者又想從中牟利,怎么辦?那只有看結果了。比如,看頭銜、看獲獎,尤其是看國外的頭銜與獎項。許多人不一定知曉國外各類獎項的奧妙,但是,冠上盧浮宮的名頭,很容易被忽悠了。

吳冠中 《春風又綠江南岸》
因此,那些出不了名的且不安分的偽劣藝術家們,想方設法地去盧浮宮參加展覽,如果有機會可以在盧浮宮買個金獎什么的,回到國內或在朋友圈里一定是可以忽悠的,畢竟懂行的人不多。這是另一個市場,一個不正常的市場,無知者所提供的市場。

吳冠中 《故鄉》
我們如何能夠尊重藝術?美國財閥洛克菲勒不懂藝術,但是他尊重熱愛藝術的家人以及通過相關專業團隊的管理與決策,使美國自1929年以來,有了第一家收藏當代藝術作品且聞名世界的紐約MoMA藝術博物館。洛克菲勒尊重藝術并且有智慧。

吳冠中 《太湖泊舟》
曾經德國藝術家博伊斯的理想,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愿望,今天差不多已經實現。你若有勇氣欺世盜名,你就是著名藝術家;藝術如此發展下去,門檻終將被踏破。

吳冠中 《海濱石》
美盲比文盲更可怕。這句話既是藝術家們對社會的不滿和鄙視,也是呼吁社會關注下一代的美育教育。不會審美的教育是沒有未來的,美育和文育應當是兩條腿走路。而在唯有分數論英雄的當下,美育應當如何立足?

吳冠中 《江南水鄉》
五歲時,我們為了捉一只蝴蝶,而跑了兩公里的稻田。十歲時,我們為了一支冰淇淋,而問遍了大街小巷的商店。十七歲時,我們為了一個喜歡的人,而傾盡所有飛往一個陌生城市。但現在,有人叫我們去看年少時渴盼的海,我們卻說:海就在手機電腦里,還跑去看海干嘛?

吳冠中 《水鄉》
我們越來越喜歡說一句話:“湊合湊合得了!”湊合的工作,湊合的婚姻,湊合的朋友……我們湊合著生活,別人也湊合著給予評價,我們的周圍就這樣被“湊合”包圍。
出于自我美化的本能。我們還發明了一套價值體系,來肯定自己的生活。“關上燈都一樣”,“跟誰過不是過”等等。我們輸給了眼前的茍且,還用否定遠方來尋求安慰。看到別人登山,我們不是敬佩,而是否定:“上去干嘛,上去你也得下來。”“有這工夫,不如去看個電影。”“珠峰上的風景,畫冊上也有。”我們就這樣成了美盲,失去了欣賞美的能力。
我們通曉天文地理,明白月球帶來的每次潮漲潮汐,卻再難有機會去和自然親密接觸。感受造物主的美,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絕不吝于由內心發出對美的感受與共鳴。道家愛美,愛的是物我一如,它追求心靈的自由流動,所以把自然美視為最高境界層次。

吳冠中 《涼亭觀魚》
掃除美盲比掃除文盲更重要,因為盡管我們沒有東西可以再失去了,我們還可以再創造。所以音樂和美術的基礎教育,可以給下一代打下很好的美學基礎。

吳冠中 《不爭春》
人活著的意義在于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實用太沒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所謂審美境界,就是要審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吳冠中 《鸚鵡天堂》
要想活得美,首先要懂得停、學會慢。找個地方發發呆,居然抬頭望見了滿天星斗。清晨推開窗,寒意料峭,卻聞到了遠山木葉的芬芳。一慢,我們的生活就會立刻美起來。想活得美,就要懂得制造儀式感。儀式感對于生活的意義在于:它能喚醒我們對內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我們之所以覺得生活無聊無趣,往往就是因為缺少了這份儀式感。要活得美,就要用心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

吳冠中 《江南園林魚之樂》
真正的幸福,不一定要去做驚天動地的事,而是守護自己的純真之心懂得發現生命中的小美好,把每天的日子過成詩。
更多吳冠中作品欣賞: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