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是演藝圈內有名的收藏家,尤其喜歡收藏古建筑,此前曾多次捐贈自己收藏的古建筑。
此次成龍公開宣布“裸捐”,是要將“這些老房子和收藏品將全部放到安徽蚌埠,建成一個龍文化館”,“教育更多的年輕人,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把老房子捐出來,但是房子里放什么呢?房子里將放我的收藏品,我將捐出我收藏的所有東西,然后這些老房子和收藏品將全部放到安徽蚌埠,建成一個龍文化館”。
為什么會選擇全部放到一個地方, “項目集中到一個地方,是希望目前籌建的龍文化館,以后能成為一個教育基地,教育更多的年輕人,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
成龍說,“很多古建筑需要修復,我希望帶領更多的年輕人去看古建筑怎么修復,教育年輕人不要總看一些高大的建筑,高大的建筑是外國的文化,古建筑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中國的古建筑太漂亮了,古建筑里那些雕棟畫梁、構件、石墩這些都是非常好非常漂亮的東西。”
“保護文物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事情”,成龍最后說。

無獨有偶,此前,著名收藏家、古董鑒賞家、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也決定,將自己擁有的所有收藏品不留給子孫一件,而是全部捐給觀復博物館。

不同于純粹意義上的捐贈,作為收藏家,不管是馬未都,還是成龍,他們的“裸捐”實質上實現的是:財富“物得其所”與文化傳承的雙贏。
馬未都雖然是觀復博物館的館長,但博物館并不是他一個人擁有,觀復博物館有多位發起人,他只擁有館藏的一部分藏品。馬未都將個人擁有的藏品全部捐給觀復博物館,實際上是放棄自己及后代對博物館內個人股份與財物的處置權。

為什么這么做?按馬未都的說法是“我不希望兒子形成對財富的不良心態,特別是誤以為收藏活動是一種輕易獲利的行當。”
馬未都放棄收藏財富在家族中代代傳承,更多的是要讓子女“白手起家”樹立正確的財富收藏觀。

成龍捐贈籌建“龍文化館”:一方面可以使古建筑及藏品得到更多的修復與保護,畢竟個人的財力與精力是有限的,由有關方面統一文保更妥當。
另一方面,也能變“私藏”為“公藏”,讓更多的人看到、觸摸到,起到保護文物與傳播文化的雙重作用。

1949年以來,張伯駒、蘇州潘氏等收藏大家的捐贈義舉,撐起了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的“半壁江山”。
今天時代在變化,收藏捐贈的意義與形式也在變化!籌建博物館、文化館等方式,都是傳承文化、利在千秋的事情。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