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2年浙江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樣幣 PCGS SP63
清代機制銀幣是非常具有吸引力與挑戰精神的傳統收藏品種。
按照通常說法,僅列入《中國近代機制幣》一書內的清代中央政府和各省鑄造清代機制銀幣就有430種之多,足見其豐富性與復雜性。而在眾多機制幣品種當中,高價成交的銀幣也多集中于這一板塊。
2016年11月出現在北京誠軒秋拍上的“1902年浙江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樣幣”就是這樣一件搶眼球的東西。


1902年浙江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樣幣
1902年浙江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樣幣,俗稱“浙江楷書”,為英國伯明翰造幣廠試鑄,圖案雕刻精湛,鑄工精美絕倫,存世僅三枚,中國近代機制銀幣一級品。
除匯豐銀行藏有直接來自伯明翰廠檔案室(即史威尼《伯明翰造幣廠史》頁117圖原品)、曾于大英博物館公開展示的一枚外,私人部份僅臺北鴻禧美術館及臺灣著名收藏家劉改造先生的舊藏內各有一枚,可謂清代龍銀中的頂級瑰寶。
本枚即劉改造舊藏,得自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錢幣拍賣,國內公私立博物館均無收藏記錄。劉改造在其1979年所做的《劉改造藏中國近代金銀幣照片圖集》中特別強調了這枚銀幣的珍貴,并有詳細的藏品資料與照片。

1979年《劉改造藏中國近代金銀幣照片圖集》中特別強調了這枚銀幣的珍貴

1979年《劉改造藏中國近代金銀幣照片圖集》中關于本品的詳細資料
關于這枚錢,錢幣學者孫浩介紹說——
浙江地處沿海,通行洋銀甚早,清季雖已設廠造幣惟大量產制銀元是民國以后的事。由于籌建較遲,光緒二十五年浙局開鑄后即奉旨停工,機器拆遷他處;營運期間所出銀幣數額不多,因正面采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碑文的書法,俗稱“魏碑”。然而存世另有一種銘文為楷體之“浙江楷書”,極罕見。惜國內文獻記載欠缺,故早年藏界對其出處及年代的說法紛紜,莫衷一是。

魏碑體浙版光緒元寶銀幣 北京誠軒拍品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國外披露的檔案指出:浙省后來再度奏請設局造幣獲準后,曾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三月向英國伯明翰造幣廠購置機器及面值銀幣一元、二角、一角、五分及當十銅元的幣模全套計五種,均在同年運交。檔案被發掘時,該廠庫存中除幣樣外尚有一元、二角及一角幣模三種。浙江光緒元寶楷書版的由來,至此塵埃落定。
但次年浙局開工后卻沒有發行銀幣,緣由何在?吾人自海關的年度報告里可看出端倪。據該年《杭州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四月間杭州之銅圓局開鑄當十銅元,以一架機器每日出銅圓十二萬枚,初時每鷹洋一元可換銅圓一百十枚,以期人之樂用也。繼而減至每元一百枚,后知仍有違禁運往上海者,因該處市價每鷹洋一元祇可換八十四枚也,故于七月間又減至每元九十枚”。按舊時民間是以銅錢為主要交易媒介,由于此時制錢缺乏,銀幣相對而言處于貶值狀態,產生所謂的“銀賤錢貴”,制造銅元的利潤三倍于銀幣,故各廠皆趕工生產銅元。當時任職海關造冊處負責編纂貿易情形總論的稅務司馬士(H.B.Morse)在報告內即有“各廠無暇鑄造銀元之故,即為趕鑄銅元”之記載。馬士在中國海關任職三十五年,退休后成為西方著名的漢學家。他也收藏中國錢幣,部分藏品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
浙江楷書版是英國伯明翰造幣廠提供中國的最后一套龍銀,也是唯一完成于20世紀的,由雕刻七三反版的英國名家艾倫偉恩(Allen Wyon)操刀。由于當時錢荒嚴重,生產銅元更有利可圖,銀幣有充沛鷹洋可用而被冷落甚至擱置。“生不逢時”是楷書版未發行的原因,僅有原廠制成之極少量銀、銅及合金質幣樣留存。其中以七錢二銀樣最為珍貴,目前已知存世量僅三枚,低于湖南及陜西兩大銀幣名品。
北京誠軒為“浙江楷書”開出的估價550萬至750萬元人民幣。
“浙江楷書”的拍賣相信也會帶動其他清代浙版機制幣的拍賣行情。這些機制幣當中,也確實有一些非常拉風的拍品。


1902年浙江省造光緒元寶當十樣幣
比如,一枚“1902年浙江省造光緒元寶當十樣幣”,被認為是后來大量鑄行的浙江銅元的原模。正如圖錄介紹所說,“此樣幣以鏡面版底精鑄,圖案雕刻極盡精美,絲綢般光潔版底,溫潤銅光極佳,狀態之完美堪稱中國銅元之最高境界”。本品估價50至60萬元人民幣。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