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迎來瓷藝復興
研究近代史不難發現,民國時期社會形態翻天覆地,極具時代魅力,這注定存市藏品飽含文化內涵,收藏潛力可見一斑。

民國初年,隨著清王朝的倒塌,社會動蕩,中國制瓷業蕭條,但正因此導致瓷器市場供不應求,同時,當初清朝為官窯制瓷的匠人流入民間,點燃了民瓷復興之火。

新粉彩瓷、淺絳彩瓷便是這一期間獨具特色的新型瓷器。與傳統粉彩相比,無論是在造型線條上,還是在光澤色彩上,都吸收了近代畫的營養,作品色彩濃艷,更符合大眾的欣賞水平。

與新粉彩瓷不同,淺絳彩瓷可謂是民國瓷器的典范。在當時染料不足的情況下,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一批畫家為瓷作畫,水墨勾勒,淡赭石渲染,低溫燒制,使其瓷上紋飾近似于淺絳畫。特殊的歷史背景創造了這一獨特的時代產物,為后來留下了一批文化遺產。
民國時期的御用瓷

1916年袁世凱稱帝后,燒制了一批以水彩和粉彩為主的御用瓷器,打有“居仁堂”款和“洪憲年制”款,工藝水準完全達到清朝官窯的水平,業內稱之為“瓷業衰退中的奇葩”。
瓷器收藏日漸火熱,引爆拍賣市場
2002年嘉德春季拍賣會上,一次推出民國粉彩瓷器12件。其中粉彩羅漢像以4.95萬元成交。粉彩魁點斗圖觀音瓶估價6—8萬元,但令人驚訝的是,最終以13.2萬元成交。

2003年北京榮寶秋季拍賣會上,一件民國粉彩人物牧童騎牛圖花瓶,估價8—9萬元,最后以9.68萬元成交。一件民國粉彩人物紋瓶,底有藍料款印章“陶務監督郭葆昌謹制”,估價3.6萬元,經過一番激烈競投后,以6萬元成交。

2007年中國嘉德拍賣專場中,共推出60多件民國瓷器,其估價總值在180萬元左右。其中汪野亭創作于1930年的繪粉彩山水方筆筒,估價僅3.5—5.5萬元,最終成交價竟高達25.3萬元,翻了五番還多。
2007年1月北京翰海迎春拍賣會上,一對民國粉彩百花不露地開光花鳥紋天球瓶,也拍得22.55萬元的天價。
瓷器成藏品“黑馬”,不看外表看內涵
民國瓷器雖然文物等級不算高,但卻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隨著收藏意識的轉變,人們更多的會去重視藏品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不是單單從年代考慮,這種意識轉變同時也會帶動業內瓷器收藏火熱,未來瓷器的投資價值可能會越來越高。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