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書法家以特定的漢字書體,用熟練的藝術技巧創(chuàng)造出來的“有意味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是點畫線條、節(jié)奏韻律和墨色構(gòu)成的抽象美。

王鐸行書臨王筠帖,拍賣成交價1265萬元

熊廷弼行書《七慟歌》(局部),拍賣成交價1840萬元

祝允明草書《〈蠶衣〉卷》(局部),拍賣成交價1725萬元
從秦漢到唐代的書法家,著名如王羲之等人,當時人關注的都是他們所寫的字,很少關注字背后的人。評論家首先肯定的是他的字寫得好,而不是他的為人怎么樣,他們的作品當然就是“書家書法”。
唐宋以來,社會對書法的看法完全改變,大家談論的是書法背后的“文”和“人”,出現(xiàn)了“先文而后墨”、歸本于人的現(xiàn)象,書法一旦把重點轉(zhuǎn)移到強調(diào)“文”和“人”,書法本身的技術就被淡化了,所謂“文人書法”和“學者書法”也就產(chǎn)生了。這一傳統(tǒng)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
所以如果把中國書法分成兩個階段的話,應該就是以唐代為界,唐代以前的書法才是真正的書法藝術,唐代以后的書法,已經(jīng)成為了文和人的附庸。這兩種書法在當代是并存的。名人書法強調(diào)“人”,學者書法強調(diào)“文”,強調(diào)的重點都不是書法,這與純粹的書法藝術是有別的。
收藏價值跟藝術價值不是一回事,一些名人書法作品的收藏點可能不在藝術價值上,卻可能會有文獻或史料方面的價值。收藏書法要是不想被騙,就必須對中國傳統(tǒng)書法有所了解,必需強調(diào)傳統(tǒng),即使你不寫字,也要多看,對整個書法史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
其次,收藏必須看原作,看印刷品和看原作的感覺是很不一樣,只有看原作才會有直觀的認識。但現(xiàn)在玩收藏的人很多沒做這一功課,靠聽故事、聽頭銜來買東西,肯定上當。
搞收藏還要具備眼力、財力、耐力和懂得借力。有眼力,就是要目光敏銳;有財力,就是收藏應該量力而行;有耐力,就是收到好東西你要能守得住;同時還要懂得借力。明代大收藏家項子京,富可敵國,王羲之的《平安帖》、《奉橘帖》等八幅書跡都是他的藏品。他除了眼力、財力、耐力之外,還知道借力。大書畫家和鑒賞家文征明就是他的第二雙眼睛。文征明的兩個兒子文嘉、文彭很長一段時間都住在他家里,幫他鑒定東西。現(xiàn)在的收藏家也可以找真正懂得欣賞書法藝術的人幫忙掌眼。
珍稀奇打造企業(yè)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yè)家收藏網(wǎng)
注:本文部分內(nèi)容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