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境——中華古代體育文物展”展期3個月,將于11月26日結束,它將讓津門百姓在欣賞全運會精彩比賽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體悟到我國古代先民絢麗多姿的精神追求和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的內在動力。

古代仕女行樂圖
清
南京博物院
《古代仕女行樂圖》全卷長1361.2厘米,全景式地展現了古代女子豐富多彩的文娛宴飲,描繪了20余個活動場景。圖中上百位女子無論發髻衣褶,還是體態開相,都細膩飽滿,溫雅美麗,形象生動。
圖中有描寫古代女子撫琴下棋的場景,還有描寫女子蹴鞠、眾女投壺的場景。圖卷中段主要描繪了十幾位女子會聚高臺,圍繞一圈,每人手執花草,在相互做著比較,地上也散落著草莖殘余。原來,這是在“斗百草”。端午節,無論民間還是宮廷,都有競采花草,比賽多寡優劣的風俗。漢族古俗認為五月為惡月、毒月,必須采集百草來解厄,以渡過難關。后來演變為端午踏青歸來的斗百草習俗。

錯金狩獵紋博山爐
漢
河北博物院
這款西漢錯金狩獵紋博山爐曾被河北博物院評選為館藏文物“十大珍寶”,它于1968年出土于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博山爐為一種熏香用具,流行于漢魏時期,最開始多為素面銅爐,后來逐漸使用錯金銀技術加以裝飾。
資料顯示,西漢錯金狩獵紋博山爐通高26厘米,足徑9.7厘米。器物由爐座、爐盤、爐蓋等部分組成,分別鑄造后再鉚接在一起,爐盤和爐蓋為子母口,方便開合和放置香料。爐座透雕三座出海蛟龍,以龍首托住爐盤。爐盤上部和爐蓋鑄出起伏的山巒,山巒之間有神獸、虎豹、猴子、野豬、獵人狩獵等,細節生動,耐人尋味。爐上展現的內容在漢代其他文物上較為常見,但這件博山爐將這些內容在立體空間上展現出來,顯得更為靈動神秘。而且,博山爐通體錯金,紋飾舒展靈動,異常華美瑰麗,令人百看不厭。

立射俑
秦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此立射俑出土于二號兵馬俑坑東北角的弩兵方陣內,其裝束和姿態與同方陣內的立射俑基本相同,都是不穿鎧甲的輕裝步兵俑。其姿態是:左足向左前方斜出半步,雙足成丁字形,左腿微弓,右腿后繃,左臂向左側半舉,右臂曲舉于胸前,頭和身體微向左側轉,昂首凝視左前方。這種立姿應為持弩發射的預備動作。
二號兵馬俑坑是一個多兵種的曲尺形軍陣,除了車兵和騎兵外,還出土有332個弓弩兵,組成一個方形的軍陣。這個陣分陣心和陣表兩部分。陣心由八路身穿鎧甲的跪射俑組成,每路20個,共160個,全部面東,陣表均為立射俑。這種編列與弩兵的特點有關,在射擊時,為了避免誤傷己方人員,要求前無立兵,這是弓弩射擊時的一條重要原則。

胡人打馬球俑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
馬球也叫波羅球,是唐代非常流行的一項體育運動,唐初時由吐蕃傳入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是馬球運動的倡導者,到唐中宗時,馬球運動風靡于宮廷、顯貴和軍隊中,后來成為唐代社會廣泛參與的體育活動。
這件胡人打馬球俑,頭梳中分辮髻,身著交領綠色緊袖衫,腰系紅袍,足蹬黑靴。右手高舉,俯身做擊球狀。此俑看其裝扮應為胡人女球手。

舞馬銜杯紋銀壺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
1970年,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了一件窖藏的唐代銀壺。銀壺為盛酒器,其造型采用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皮囊壺的形狀。
此壺最耐人尋味的是壺身上的“舞馬銜杯”形象。據宋《負暄雜錄》記載:“中宗時,殿中宴吐蕃蹀馬之戲,皆五色彩絲,金具裝于鞍上,加麟首鳳翅,樂作,馬皆隨音蹀足遇作‘飲酒樂’者,以口銜杯,臥而復起。吐蕃大驚。”根據以上記載,唐中宗養的這些舞馬可以隨著音樂節拍舞蹈嬉戲,所以令吐蕃人驚訝不已。更有名的是玄宗時期的舞馬。每逢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便在興慶宮的勤政、花萼兩樓下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并以舞馬助興。曲終時,舞馬口銜酒杯,跪拜在地,向皇帝祝壽。銀壺上的“舞馬銜杯”表現的正是曲終銜杯祝壽的生動情景。

磁州窯白地黑花孩兒垂釣紋枕
宋
河北博物院
此枕1954年于邢臺市曹演莊出土,是河北博物院所藏珍品之一。枕呈橢圓形,枕面出檐,中間微內凹,平底露胎。枕面周邊繪外粗內細的兩道墨線,內畫童子垂釣圖。童子頭梳劉海,身著緊袖長衣,手持漁竿垂釣河中游魚,底有陽文“張家枕”印戳。該枕圖案獨特,繪畫精細,尤其是簡筆寫意的繪畫技法,在我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磁州窯產品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