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青花(又稱元青花瓷),即元代生產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產于唐代,成熟的青花瓷興盛于元代,紋飾的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元青花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的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的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眾多周知,被學界、收藏界公認的元青花完整器全世界僅三四百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估價均過億。
元青花的原產地在江西景德鎮,而在距景德鎮數千里之遙的遼寧,居然存有一件元青花稀世之寶:元青花松竹梅八棱罐。

這件元青花松竹梅八棱罐高39.7厘米、口徑15.3厘米,罐作八棱體,白瓷胎,胎體碩大厚重。通體青花繪紋飾五層:口邊飾幾何花紋帶;頸與肩部飾一束蓮、牡丹、番蓮、秋菊等折枝花卉組成的上下兩層花紋帶;脛部飾變體蓮瓣一周;腹部開光繪自然景色,依次為松、竹、梅、荷塘鴛鴦,襯以卷草紋,是為主體紋飾,紋飾相同者兩兩相對,正、背兩面為荷塘鴛鴦。肩部堆塑對稱的獸頭耳,獸首施鐵彩斑,底足砂底無釉,修足不夠規整。這件元青花八棱罐,罐體滿施白釉,釉色純白,青花灰中泛紫,細砂底,紋飾受宋元時期文人畫風影響,細膩繁密,質地晶潔,描繪生動,遒勁豪放,是元代青花瓷中的佼佼者。此類元青花精品,目前全世界僅發現兩件,除遼博珍藏的這件以外,另一件在泰國古都素可太塔基下出土,足見珍貴。時間是1977年。那一年,鞍山文化部門向全市征集散落于民間的文物。一天,一位30多歲、穿著普通的中年男子來到文物站,從包裹里掏出一個老罐子,不太自信地問道:“這個你們要嗎?值多少錢?”負責征收文物的干部只看了這罐子一眼,就怔住了,并立即判斷出此罐為一件重要文物,但它究竟是什么,出自哪個時期,一時無從斷定,因為之前學術界尚未發現與之類似的物品。

這名男子說這個青花罐是他家祖傳的。這件青花罐被該男子的母親用來腌鴨蛋或盛米用,曾一度想砸了,但因是祖傳之物,砸了怪可惜的。于是,該男子便奉母命將瓷罐包好,送到鞍山市文物收購站換錢。因確定不了此青花罐的年代與實際價值,市收購站當時就按照征集一般文物的價錢給了賣主相應的報酬,估計也就幾百元,但在當時,已相當于普通人的數月工資了。收購完此罐后,文物站工作人員立即打電話向鞍山市文化局匯報此事。鞍山的考古專家看過器物后,非常驚訝,因為從胎質、造型、繪畫、花紋布局等方面看,它都是較為罕見的文物。后經權威專家鑒定,證明該八棱罐為元代物品。后來,鞍山市文物收購站找到出售者,又給他補了幾百元錢。從收購到補錢,該男子一共得到的錢大概為1000元人民幣。這件完好無損的元青花松竹梅八棱罐,堪稱國寶級的傳世孤品,已被收錄進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之“陶瓷卷”中了。元青花完整器價值不菲,動輒過億,這與其存世量的稀少大有關系。首都博物館的“鳳首扁壺”、山東青州市博物館的“青花鹿紋盤”和安徽省博物館的“折枝花卉紋象耳瓶”等都是出土殘件,即便如此,仍被視為難得一見的元青花珍品。特別是首博的“鳳首扁壺”,1970年于北京市鼓樓大街元代窖藏出土時曾碎為48片,因這種器型在出土的元青花中尚不多見,后經巧妙修補復原。

首都博物館的“鳳首扁壺”

安徽省博物館的“折枝花卉紋象耳瓶”

山東青州市博物館的“青花鹿紋盤”
元青花少見,畫有人物的元青花罐更為稀缺,據說全世界不足10個。首都博物館的重量級元青花——“昭君出塞罐”,是殘裂拼接而成的,由此可見,在鞍山發現的完整的“元青花松竹梅八棱罐”何等珍貴!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