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物極必反。清末民國初,以楊時百、王心葵為代表的老一輩琴家大力提倡古琴,掀起了歷史上少有的古琴普及熱潮。這股熱潮持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以査阜西為代表的琴家,在整理琴學文獻、收藏保護老琴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此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在傳統淪喪的大背景下,傳統琴學自難幸免,銷聲匿跡了20多年。今天的“古琴熱”,大致始于10年前昆曲古琴共同作為文明古國的第一項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前些年有一段子:“京城流行四大俗:學古琴、喝普洱、玩香道、練瑜珈。”這個“俗”挺準確地點出“古琴熱”的兩個特點:一是古琴大大普及,愛好者、習琴、彈琴的人和琴館、雅集越來越多,這個“俗”是通俗的俗;二是列入“非遺”以來的古琴熱,有很濃的商業味,確實也帶來了很大的商業機會,基本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路子,不但談不上琴學繁榮發展,反而有魚目混珠、泥水俱下的感覺,這個“俗”是庸俗的俗。對古琴、琴學來說,熱終究比冷好。“古琴熱”肯定也會伴隨傳統文化的復興而持續下去。古琴收藏與投資自然也是這個熱潮的一個方面。古琴是文玩之首蓄琴是文人雅事,因為,古琴是文玩類藝術品之首,歷史最悠久,地位最重要,也最富人文氣息。
古琴的發明,依古代文獻,有伏羲說、神農說、炎帝說、黃帝說、虞舜說等。這些說法目前尚缺少考古實物、文字學一類的證據。但是,古琴發明于上古時期,最初是作為巫的通神之樂器,大致是可信的。《尚書·皋陶謨》記載:“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后德讓。下管鼗鼓。合止祝柷。笙鏞以間。鳥獸蹌蹌。蕭韶九成,鳳凰來儀。’”大致是上古時期古琴用途的客觀寫照。到了“郁郁乎文哉”的西周,雅樂已經系統化,禮樂之治成為后世楷模。古琴頗為流行,已經見諸《詩經》的很多詩篇了,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關睢》;“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定之方中》;“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雞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鹿鳴》;“鼓瑟鼓琴,笙磬同音”——《鼓鐘》等等。《史記·孔子世家》載:“(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
禮崩樂壞之后建立的秦漢,一方面古琴在廟堂雅樂中成為核心,一方面在民間廣泛流行。“八音之中,唯弦為最,而琴為之首”(見桓譚《新論·琴道篇》)。而應劭則說:“雅琴者,樂之統也,與八音并行。然君子長御者,琴最親密,不離于身,非必陳設于宗廟鄉黨,非若鐘鼓羅列于虡懸,雖在窮閻陋巷,深山幽谷,猶不失琴”(《風俗通義》)。魏晉南北朝時,“琴書”并提,成為文化、身份的象征,表達文人情懷。如陶淵明說:“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樂琴書以忘憂”。此時的正史、筆記,提及望族名士,也多是寫某某“談琴書愈妙”,“善琴書”,“好書史,善彈琴”,“好琴書”等,成為一時風尚。北朝后期的名著《顏氏家訓》則稱:“‘君子無故不徹琴瑟。’古來名士,多所愛好。洎于梁初,衣冠子孫,不知琴者,號有所闕。”據揚之水先生《“琴棋書畫”圖演變小史》考證,琴成為雅文化的代表,“琴棋書畫”四事并稱之風肇始于北宋宮廷。“某一階段的‘雅’,一旦被‘俗’所接受,便因‘俗’化而不再成為‘雅’,……古代文化本來就是在雅俗交匯與分流的過程中‘層累’而成。”宋元以降“琴棋書畫”由雅而俗,琴成了“四大俗”之首,數百年前就已經發生過一回了啊!不管怎樣,對士人來說,“君子無故不徹琴瑟”的圣訓總是要貫徹的。歐陽修在其《六一居士傳》中說道:“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因此自號“六一居士”。讀書治學、撫琴飲酒,表達了歐陽修文人生活的主要內容,也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的文人理想。到了明代高濂那里,理想的書房,書房文玩多是要舊的、古的,“壁間掛古琴一”自然是題中應有之意。書房有琴,琴書不分,可以說是士人上千年的傳統。書房之中,琴可不是第一文玩么?!
鄭珉中先生曾引用明朝抄嚴嵩家的清單《天水冰山錄》來印證古琴在當時人眼中的重要地位:“在清單中,古琴,包括新的‘時琴’在內,都與古籍、書畫一樣,逐件開列名單上繳朝廷,而其他樂器箏、琶之屬,則寫明共若干件,折合銀兩若干,通通給作價處理了。”當代收藏,王世襄是公認的大家,其藏品極受收藏界追捧。王老文玩類收藏發表為《自珍集》一冊,而第一項即是古琴。他是深知古琴在文玩收藏中傳統與地位的。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