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市場與行情
查阜西先生1954年的一篇文章中對當時老琴存世狀況做過一個估計:“古琴遍地皆是,滬上及成都二地,琴家藏琴數逾五十者在十人以上,汪惕予有千金百古琴,京、滬、蘇、杭文玩商所收可數者百張以上,抗日期中楊新論在廣州得古琴一卡車,王華德言成都解放后二年中地攤亦常見古琴。則古琴流散之數不及萬亦可逾千……”經歷“破四舊”、“文革”,粗略估算民國以前斫制老琴在2000張左右。以楊景涵先生訪琴的數據推算,唐、宋兩代老琴約440張。唐、宋琴多名器,訪琴往往首選,這是個樂觀的估計。經鄭珉中先生親見鑒定的唐琴約18張。這樣看來,古琴作為一個收藏門類,其存世數量遠遠低于同一朝代的字畫、瓷器、玉器等其他門類藝術品。
老琴的行情可以從拍賣市場和場外市場兩個部分來看。一般來說,拍賣是個公開的競價過程,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市場”價格。而場外交易,是買賣雙方的非公開的博弈過程,價格隨意性比較大,波動也相對大些。但是,老琴卻似乎是個例外,拍賣的價格表面看是逐年上升,以“質”論價,卻是波動極大。場外交易長期以來是相對平穩,穩中有升。其中原因,還是鑒賞、斷代水平所致。拍賣場上,水平參差不齊,競拍者的構成、目的差別較大,價格分歧也較大,容易忽高忽低。近年以來,明琴標為宋琴,成交價有上千萬的;宋琴標為明琴,成交價有剛過百萬的,也有極好宋琴300多萬流拍的。一場拍賣有2張以上的老琴,成交價格極少打破拍賣公司的估價級次。拍賣公司斷代不準,往往造成以質論價的極大波動。拍賣公司斷代不準,而成交價相對合理的,宋鏡涵先生舊藏“鳳勢”琴算是唯一的例外。“鳳勢”琴,當為宋琴,2010年11月拍賣時定為清琴,估價50~80萬元,終以336萬元成交。斷代不準,品質評定見仁見智,拍賣中老琴的價格其實是存在較大波動的。
場外交易多有琴人參與,水平相對整齊,以質論價,還是穩中有升。2009年之前,普通明琴在20~40萬元,宋琴基本在百萬元左右。受2009至2011年拍賣行情影響,場外交易活躍,價格曾迅速攀升。明琴基本在100~300萬元,宋琴則500萬元上下。近年來,清琴價格基本是數十萬元,明琴在150萬元上下,宋琴在300萬元上下。遇到傳承有序的名琴、名家名斫、品相特別好的,另當別論,價格翻番也是常有的事。橫向比較看,古琴還是文玩中的價值洼地。如王世襄舊藏宋代“朱晦翁藏仲尼式”古琴。2003年嘉德秋拍以220萬元成交。2010年匡時春拍以1120萬元成交。而王世襄舊藏的“崇禎壬午冬月青來監造”款沖天耳金片三足爐, 2003年的成交價166.1萬元,2010年匡時秋拍成交價為1512萬元。同是王世襄先生舊藏“明周制魚龍海獸紫檀筆筒”, 2003年嘉德成交價209萬元,2012年的嘉德春拍成交價為5520萬元。這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古琴雖然是文玩第一大項收藏,可是漲幅卻是相對較小的。
古琴這樣的市場表現大致有這么兩個原因:一是古琴單價高,群眾基礎較其他文玩收藏要弱很多。古琴收藏的窘境是:絕大多數琴人不具備經濟實力;而具備經濟實力的收藏家,了解古琴的不多。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古琴收藏應當還是屬于一個小眾門類。二是收藏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琴學,特別是古琴斷代的研究,還初于初級階段,學術界對古琴的斷代研究都還不夠全面、深入,有價值的斷代學術成果不多,更談不上普及到收藏群體中去。另一方面是古琴較多地集中出現在拍賣中,只是近5年的事,收藏群體和經驗都還需要積累與發展。從長期看,喜歡、熱愛古琴的人越來越多,而老琴音色是新琴不可比擬的,存世老琴數量有限,長期穩定上漲是必然趨勢。隨著藝術品市場的復蘇,未來5年,老琴很可能還會出現2010至2011年那樣爆發性增長的情況。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