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與投資相結合是現實選擇
藝術品的收藏,“藏”是很重要的,即妥善保管,珍惜愛護,輕易不示人以減少破損、老化等等。就此而言,老琴收藏多一個樂趣,就是可玩!老琴不但不懼撫弄,而且愈使用愈能妙音粲發。老琴因材質老舊、長期彈奏等原因,其音韻具備新琴所沒有品質,這就是通常人們說的“老琴味”。古琴年代愈久音韻愈妙,這也是老琴被重視,能流傳上千年,存世數量遠非其他樂器可比的重要原因,也是老琴收藏的魅力所在。古人說琴有“九德”:一曰“奇”。謂輕、松、脆、滑者乃可稱“奇”。蓋輕者,其材輕;松者,扣而其聲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質緊而木聲清長,裂紋斷斷,老桐之材也;滑者,質澤聲潤,近水之材也。 二曰“古”。謂淳淡中有金石韻,蓋緣桐之所產得地而然也。有淳淡聲而無金石韻,則近乎濁;有金石韻而無淳淡聲,則止乎清。二者備,乃謂之“古”。 三曰“透”。謂歲月綿遠,膠膝干匱,發越響亮而不哽塞。 四曰“靜”。謂之無剎颯以亂正聲。五曰“潤”。謂發聲不躁,韻長不絕,清遠可愛。 六曰“圓”。謂聲韻渾然而不破散。 七曰“清”。謂發聲猶風中之鐸。 八曰“勻”。謂七弦俱清圓,而無三實四虛之病。 九曰“芳”。謂愈談而聲愈出,而無彈久聲乏之病。 “九德”說,影響極大,楊宗稷也說過:“音聲有九得,清、圓、勻、靜,人力或可強為;透、潤、奇、古四者,則處于天定”。楊先生所云人力不可強為的四德,是只有老琴才具備的音韻特色。“淳淡中有金石韻”是品評老琴聲音的重點。古琴有自成體系的音韻審美理論而且歷史悠久,這是其他樂器所沒有的。正因為如此,古人得老琴一張,隨手撥弄,不成曲調也可以怡然自得。
古琴收藏雖然樂趣多,想要做好做精并不容易。收藏與投資結合是很現實的選擇。首先是古琴單價高,動輒過百萬,資金占用很大。其次,老琴“千琴千面”。除了琴式、形制等制作特色外,清、圓、勻、靜、透、潤、奇、古、芳這“九德”,或某一德或數德表現突出,并不整齊劃一,使得老琴各有風貌與特色。不經實物比較,并不容易品鑒高下。邊收藏邊淘換,才能找到自己稱心滿意的老琴。再者,拍賣和場外交易的老琴畢竟數量有限,沒露面的老琴是絕大多數。能遇到的是不是真正滿意,還要留待未來檢驗。收藏者鑒琴的水平,也有個隨見識增廣而不斷提高的過程。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也使得收藏與投資相結合是很必要的。說到收藏與投資相結合,我個人認為還是以收藏為主、投資為輔,投資為收藏服務比較可行。一是古琴很難標準化估定價值;二是平均每年不足億元的交易量,資金容納量不大,流動性不足;三是購買老琴需要等時機,提供的投資選擇機會不夠多,投資周期相對較長;四是與其他藝術品相比,投資回報率也稍低。老琴收藏一大樂趣是可玩,只是買來為了交易,而不欣賞、撫弄,自己無收藏之樂趣,還“剝奪”了別人的樂趣,何苦來哉!
在開始古琴收藏之初就確定一個目標是很重要的。古琴單價高,流通的數量少,收藏到自己滿意的琴是個需要時間、實力和琴緣的緩慢過程,收藏伊始就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可以少走彎路。按規模來分,古琴收藏有這三類,一是有一二張老琴玩玩足矣,一是形成特色收藏,一是要做博物館。好多琴人對于老琴就是想買一張玩玩。這個目標相對簡單,操作起來比較容易。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盡可能挑選老的古琴就是了。也正因如此,古琴行情基本上一個朝代一個價格階梯。兩張琴放一起,還是比較容易分辨音韻高下和斫制優劣的。手上有張明琴,再遇到明琴,兩下比較很容易決定取舍,收藏、投資的風險不大,可以穩步提高收藏水平。至于具體的老琴鑒賞、收藏的標準,《文物天地》2013年第10期有拙文《古琴的鑒賞標準新探》一篇,可資參考。就收藏標準而言,聲音總是最重要的因素。不過,考慮目前市場交易的主流和音韻鑒識的整體水平,如果會彈琴,還是傾向于“琴人派”的觀點;如果更看重市場和投資變現的方便,不妨傾向于“古董派”的觀點,把新老的開門度放在首位。這算是理性鑒賞標準對市場或說現實的一個妥協吧,畢竟古琴的整體收藏水平有待提高,而收藏群體并不以琴人為主。古琴“易響難精”,入門很容易,一位門外漢從零開始,每天一個小時,用一個月時間學習三、四首曲子并非難事。對古琴或者對古琴收藏有興趣,不妨學習一下撫琴,體驗、享受一下古琴。
好多對老琴有興趣的琴人、收藏家把收藏目標設定為宋元明清,也有上到唐代下到民國的。唐琴對絕大多數收藏家來說可遇不可求,民間所藏經鄭珉中先生認定的有4張,其他的也許還有。按朝代分類收藏只是個思路,并無特別之處,作為起步的目標也不錯,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研究,把斷代問題搞清楚。如果更進一步,形成各個朝代的名斫、精斫的精品收藏,就古琴來說是比較高收藏水平了。與其他收藏一樣,形成特色收藏路徑很多,名家名斫、官斫、各類琴式都是不錯的特色收藏思路。我個人收藏,主要還是持《古琴的鑒賞標準新探》的觀點,以音韻為主要選擇標準,重點放在宋琴的收藏上。
以古琴博物館為目標的收藏,與上述兩類有個明顯不同,要兼顧到多樣性,包括斫制年代、琴式、工藝、用材、斫琴人、“十友”(指古琴的附屬配件和用具,包括:冰弦、玉軫、軫函、玉足、絨剅、琴薦、錦囊、琴床、琴匣、替指)等等,要盡可能通過豐富的藏品展現古琴、琴學的歷史面貌。我接觸過兩位持此目標的收藏者。以專業博物館為目標,主要的難點還是經濟實力和機遇。雖然國有文博單位有相當數量的古琴類收藏,但能夠系列地、較全面展示琴學或古琴歷史的博物館還沒有,甚至舉辦的一些古琴專題展覽也水平不高,基本屬于獻寶羅列式的。我們也期待未來能出現更多具備專業水平的專題展覽,有至少一家專業性古琴博物館。畢竟,就重要性、歷史悠久和遺產內容豐富性來講,古琴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當之無愧的之最。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