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文強:現在許多人都說中國進入了盛世收藏的時代,對收藏給予了無限熱情。其實不然,應該說我們進入的是一個模糊、麻木的收藏時代,大多數人并沒有真正認識、了解收藏的本義,涉足收藏憑借的是賭一賭的“勇氣”,以為只要進入就擁有了50%的“成功率”,就能獲取一定的收益。雖說有數據表明,中國的古玩藝術品消費前景美好。可事實上,面對通脹壓力、房地產限購以及股票走熊的經濟環境,國內藝術品市場泡沫仍日益凸顯。我以為,目前的藝術品市場泡沫或許并不僅是一個大泡泡,它更像是由無數個大小泡泡組成的泡泡浴。多數時刻看過去,這個市場繁榮得似乎毫無問題,好比近年拍賣市場億元拍品重現,投資者對市場又充滿了信心,實際市場整體交易行情并不樂觀,不少古玩藝術品價格已明顯偏離原本價值
現在中國古玩藝術品投資領域存在一個很大問題,就是收藏家極少,投資客泛濫。很多人跟風炒作,把古玩藝術品當作商品,甚至有人專職做古玩藝術品炒手,將一些熱點門類藝術品價值無限放大,攪亂了市場交易秩序。究其原因,就是浮躁心太重,不能靜心地欣賞藝術品的美,傾聽藝術品傳遞的語言。

吳中澤:如果問藝術市場有沒有泡沫,答案是肯定有。藝術品之所以能夠成為投資的標的物,能夠被諸多資金關注,原因在于其本身的特性,即具有唯一性,不可重復再生。還有可以在反復流通中增值,而且是無止境的增值,可這種無限增值必須在流通當中實現。這就使得藝術品很容易產生泡沫,也造成了我們的藝術市場過于浮躁,為了盡快獲得收益,不少藝術品還未從一個買家轉到另一個買家手中,就已經歸屬第三人了,無視了藝術品的欣賞性。
藝術品收藏自古便有,是文人雅士附庸風雅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們或驚訝藝術品豐富的畫面,或被營造的意境所感動,懂得欣賞它的美,它的魅。現在某些人收藏藝術品卻與前人完全相反,僅僅是看到或聽見有人低價買進高價賣出,賺取了高額差價,就一窩峰地擁進市場淘金。混淆了收藏與投資的概念,簡單地認為投資任何門類的藝術品必定都能得到豐厚的回報,這種“自殺式”的收藏是極不可取的。


王承德:現在藝術市場整體很浮躁,某些藝術家,有了些名氣就心急。急什么,急著掙錢。市場需要什么就畫什么,不堅持自己的藝術道路,不再安心于藝術創作。收藏者則是什么畫好賣,什么能賺錢就買什么,使本應充滿藝術氣息的市場到處都充斥著金錢味。
我以為收藏和投資有著本質的區別。收藏家必須真心喜好,通過不斷學習、多研究,弄懂了,真正喜歡,才能買到好的藝術品。因為收藏到一幅好的作品,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感,可投資藝術品本身也沒有錯,因為藝術品自進入市場起,便已經具有了交易的功能,投資者欲通過買賣藝術品獲取一定的收益無可厚非,但必須掌握一個度。不能為了追求經濟收益,過度放大藝術品的價值,造成虛高的行情。也就是一定要投到有藝術價值的作品,給后人留下藝術財富。我們現在好多投資者盲目跟風,不懂裝懂、完全把藝術品當商品去經營的投資行為,是買不到好作品的,也不能給后人留下好的藝術作品。

周偉國:在商品經濟社會里(不管是資本主義,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已是市場經濟即商品經濟社會了),任何東西都打上了商品的烙印。是商品,就有價值和價格,當兩者分離了,即價格高于價值了,就是泡沫。價格是受供求關系影響的,前一段時間,由于中國的貨幣投放過大,四萬億形成了以房市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經濟泡沫。受此影響,古玩、藝術品當然也被“泡沫”了。另外,貨幣多了,房產、股票兩大投資品表現不佳,在中國又無其他投資渠道,因而,好多資金又流到古玩藝術品行業,使得這個行業產生了虛假繁榮的景象。
我認為現在有人提出的“回暖”之說,恐怕為時過早。首先,我們應看到中國經濟大環境并沒有止跌回升,而藝術品行情同中國經濟大氣候是緊密相連的。其次,明年反腐力度更加增強,以往許多藝術品都是作為禮品或“敲門磚”之用,現在中央八項禁令,國企整改等,對藝術品的消費都起到了打壓作用,因此,說“回暖”無非是鼓舞軍心或自欺欺人罷了。

梅寒紅:前些年熱錢的涌入像一劑興奮劑,助推著藝術品行情全面看漲,并引發全球藝術品市場資源針對中國國內市場的重新配置。藝術品收藏熱的背后是市場泡沫的滋生,當藝術品市場從收藏型迅速轉向投資型,其市場性和文化性逐漸失衡。對許多新進門的投資者而言,書畫或瓷器無異于一只只股票,可以通過頻繁交易、買斷炒作等方式獲利。如此這般像商品一樣被頻繁交易的藝術品在早已脫離了真正藝術品的范疇,藝術品市場的泡沫必須盡快消退。認為,凡事總有個過程,“陣痛”之后會有沉淀,“震蕩”之后會趨冷靜,理念的“回暖”也許比經濟的“回暖”更重要。讓時間擠掉泡沫,市場必定會向良性發展,如果有了輿論的正確引導,可以盡量縮短這種“泡沫期”。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