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著名收藏家朱紹良先生
朱紹良:著名古代書畫收藏家、鑒定家、藝術市場分析專家,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廣州美院、著名藝術機構等領域藝術研究名師,博學儒雅,中國書畫收藏研究成果極為豐富,為中國書畫市場收藏做出專業理性的藝術指導。因專業收藏馬遠《宋帝命題山水冊頁》等精品級書畫作品而榮登《收藏家》雜志全球華人收藏家評選榜首,曾運用其多年來的鑒藏研究成果與藝術實踐經驗進行力證《功甫帖》作品真偽,影響極大。

記者:前人有句話說:“古之好古者聚道,今之好古者聚財。”對此您是怎么看待收藏?
朱紹良:傳統意義上的玩古玩,主要是為了修身養性,當代意義上的玩古玩,還包括投資理財。古玩藝術品作為理財形式之一是不受限制的,富商、百姓皆可做,做得好即發財致富、名利雙收。古玩界有句行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再說修身養性。其一:玩古玩可以學禮儀。以青銅器為例,傳世的青銅器多為禮儀之器:賞玩之余我們還能感悟禮儀之邦、泱泱大國的大度、大氣、大禮。其二:玩古玩可以進入上流社會中心,比如近代“民國四公子”,以收藏作為對話工具。其三:玩古玩可以悠閑生活。如用紫砂壺泡一壺茶,邀三兩知已藏友,交流賞玩各自心儀的藏品,很悠閑,很愜意。其四:玩古玩可以寄托精神。人到中老年,生活樂趣愈發重要,常去古玩市場覓寶,覓到新藏品自然會增添一份樂趣。其五:玩古玩可以延年益壽,比如啟功、徐邦達、謝稚柳、王己千老先生享壽超過95歲至101歲。
記者:作為成功的收藏家,你如何評價藝術品投資的回報率?
朱紹良:從投資角度來說,購買藝術品是資產配置的手段,如果眼光好,藝術品投資回報率很客觀。宋代《瑞應圖》2009年拍出5824萬元,現在賣一兩個億沒問題。拿同樣的錢辦企業,再優質的項目、花再大精力也很難有相同的收益;如果用這筆錢炒股,現在能剩下多少都成問題了。

記者:然而現實的情形是,很多進場淘金者吃虧上當甚至血本無歸。
朱紹良:這主要歸結于“國寶幫”的荼毒,很多企業家特別是初涉收藏界的企業家很容易就陷入了“國寶幫”的泥潭,并且無法自拔,帶著強烈的投機心理,誤信人言,將贗品當成國寶。所謂“國寶幫”是指收藏界里的一種特定人群,它并非指那些購買“國寶”的人群,而是指那些時常買到假貨,卻自以為撿漏撿到國寶級古董的人物。
事實上,一件藝術品的經濟價值取決于其學術價值,一個藏家的成敗取決于其學術研究能力。收藏靠的是眼力,眼力就是學術能力,能辨別真偽,能判斷優劣。我常說一句話“收藏要具備四力即:眼力、財力、魄力、定力”,任何一件藝術品,它的市場價值都是由其學術價值決定的。收藏要盯著學術別盯著錢,價格不過是藝術的副產品,學術價值得到公認的,一定能賣出天價。如果拋開藝術,把收藏當成致富的手段,那就本末倒置了。

記者:每一個收藏家都希望自己能收藏到珍、稀、奇的藏品,那么怎樣才能檢驗一件藏品的價值呢?
朱紹良:市場!市場是檢驗藝術品收藏的試金石。我們常說要考驗一個收藏家有無實戰能力,主要看其買過什么,賣過什么。所以對于自己的收藏品要選擇時機拿到市場去檢驗,多聽下多家之言,聽聽不同人對作品的不同看法。
同時,這個檢驗其實也是檢驗自己的眼光,通過拿到市場去歷練,收藏者要做的功課不僅是藝術品本身,更需要深入了解同等重要的市場規律。前者是必不可少的藏品知識,后者是不可或缺的市場知識。
我不建議藏家們無節制的亂收藏,自以為收藏到了“珍、稀、奇”,謹慎的放自家藏庫珍藏。即所謂的“只買不賣”,更希望大家能夠“以藏養藏”,不斷升級自己的藝術品質量,實際上是通過市場化的途徑才是檢驗藝術品真偽乃至收藏家眼力的重要途徑。

記者:由此可見收藏的市場化思維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您看來收藏家應該怎樣選擇交易市場?
朱紹良:我的建議是一定要在口碑好的大型拍賣市場去買賣藝術藏品。如果不走正規程序,私下交易會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法律問題;二是物權不分,比如三兄弟繼承的一幅畫,其中一人私下拿來交易。三是買低賣貴,這樣就會引起糾紛,賣方就會起訴。我們倡導市場是檢驗藏品的試金石,但是買賣一定要在正規的拍賣市場進行。另一方面來說也不否認拿藏品去聽多家之言,多方詢價,以此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藏品。
記者:您曾被評為中國十大收藏家之榜首,深諳藏品的市場化運作,作為名副其實的“收藏大腕”,您是不是收藏世家?
朱紹良:首先我聲明一下,我不是學藝術的,而是學醫出身,更不是收藏世家。英雄莫問出處,人做事就怕認真,100%的努力就是比鋼鐵還硬的力量,收藏也一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癖好者才可交也”。玩古玩形成的圈子又稱“古玩圈”。對于古玩收藏只要認真鉆研,進對圈子,堅持數十年后,最終都會成為收藏家。真正的收藏家,不僅物質之富翁,更是精神之富翁;真正的收藏大師,不僅是藏品的大富翁,更是學問的大富翁。

記者:為什么說古玩收藏“只要進對圈子,堅持數十年后,最終都會成為收藏家”?
朱紹良:當前收藏行業正值盛世,這是一個最好的“收藏時代”,但同時目前中國收藏界市場卻又極度混亂,收藏愛好者經常被混淆視聽,難辨真假,收藏界面臨淪陷危機。毒瘤“國寶幫”的成員可能占了古玩收藏愛好者的半壁江山。
事實上,“國寶幫”的進化并非一朝一夕,一些古玩愛好者起初并不全是利益驅動,他們出于對文物的喜愛,而開始在地攤古玩市場中淘寶,結果因為水平不夠,或者是被人誤導而走入歧途,在收藏了一批“國寶”后,卻屢屢被人鑒定為贗品、仿品,備受打擊的他們不愿接受事實,以收藏者之間互相認可的方式形成了情感聯盟。
從這個角度看,搞收藏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知識儲備,進對圈子,設計好自己的收藏方向,廣結藏友。我的建議是初涉收藏最好能去正規的機構培訓一下,既學了知識又交了朋友,老師,同學都成了自己以后收藏的顧問,收藏過程中還能撿漏,看似學費交了幾萬,實際對以后幫助特別大。有句話:機會是給又準備的人而準備的。

記者:剛您談到了去正規機構培訓,那么對于珍稀奇收藏藝術研究院主辦的“企業家收藏與藝術品投資大講堂”您是怎么看的?
朱紹良:在目前這樣一個市場混亂,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收藏現狀下,珍稀奇文化舉辦的這樣一個活動可以說是一個義舉,希望在這一活動的支持和幫助下,能讓企業家們懂得什么是“藝術珍品”,什么是“藝術商品”。宋、元、明、清的經典作品,其存世量小,藝術成就高,買一件少一件,是為珍品。如劉益謙收藏的《功甫帖》,藝術珍品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拍賣場一旦出現必被爭搶,是常青的,保值功能最強。而藝術商品存世量大,作品面貌一般是經常重復,如齊白石的一些作品,藝術商品往往受市場影響波動較大,齊白石的作品就很難受國外藏家的認同。
藝術珍品是長青的,藝術商品是隨著市場的波動而波動的,希望在珍稀奇文化舉辦的這一個“企業家收藏與藝術品投資大講堂”的研修班的帶領下,每一個收藏愛好者都能收藏到符合自己珍、稀、奇標準的藝術珍品。

企業家收藏語:
盛世興藏、鑒真識寶、投資藝術、增值財富。近年來,隨著房地產與股市的低迷,企業家對資產多元化配置的需求日益顯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關注藝術品投資與收藏并逐步成為藝術品投資收藏的主力。研究發現,企業家科學合理地收藏藝術品不僅可以使企業和個人資產保值、增值,還能在提升自身審美品位、社會地位的同時借力組織藝術活動、修建博物館等行為“反哺社會”,影響當代社會的文化構建。
但看到藝術品市場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藝術品市場混亂的現象。文化商品與藝術商品混淆概念,市場價格暴漲暴跌,做偽、造假猖獗,典型現象就是文中的“國寶幫”。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由清華·博商同學會、清藝匯中國藝術平臺、珍稀奇收藏藝術研究院聯合打造的“企業家收藏與藝術品投資大講堂”應運而生。其是由全國權威鑒定機構、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知名院校;國內外頂級拍賣公司、藝術研究院、畫院、收藏家協會等機構及著名專家教授、藝術家、收藏家聯合打造的一個“古玩圈”。遵循全球藝術發展規律,簡明剖析藝術產業核心、直觀傳授藝術鑒賞技巧,精準參與國際藝術投資,“大講堂”旨在打造南中國藝術收藏與投資的黃埔軍校,促使每一個藏家都能收藏到符合珍、稀、奇的藝術珍品。


王原祁《秋林遠黛圖》

鏈 接
近些年,“國寶幫”的身影始終揮散不去,猶如一顆惡瘤,怎么摘都摘不掉。這里節選了近年報道的部分有關“國寶幫”的新聞,讓讀者對這樣一個特殊群體有更多的了解。
1、《國寶就在身邊?收藏投資不能“太天真”》(2011年1月7日報道):
北京舉行的一次以公益為主題的活動特設了兩個環節:“國寶評選”與“中國十大收藏家評選”。當選收藏家里,有人收藏10萬件玉器,有人收藏4萬件瓷器,更有人統計自己的藏品價值高達34億元。而且當選的十大收藏家中,隨便一個人就有好幾萬件古董珍玩,還自稱每件都是“國寶”。

2、《一次捐贈引發的熱議》(2013年3月14日報道):
2013年初,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政府宣傳部負責人公開發布消息:祖籍新會的美國華裔收藏家林緝光決定將其收藏的600多件藏品捐贈給家鄉,并將落戶由當地政府出資2000余萬元新建的林緝光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然而這600多件捐贈藏品被業內專家們幾乎眾口一詞指為贗品。

3、《10億元官司牽出諸多疑問》(2014年4月9日報道):
2012年9月,王先生得知某公益基金會在籌建博物館,于是表示愿將其收藏的1萬余件藏品全部贈送。該基金會負責人即與王先生簽訂合同,并約定基金會先行支付3500萬元作為對王先生所持藏品的補償,在對藏品鑒定無異議后,再陸續支付王先生總額不超過10億元(包含3500萬元)的補償款。然而就在王先生拿到1500萬元,基金會也收到755件藏品之后,基金會邀請的相關專家鑒定這批藏品為新仿,于是基金會終止了合同。為此,王先生將該基金會告上法庭。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