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家吳小剛
企業家收藏網:您是個地道的紹興人,怎么把您的木雕造像藝術博物館開到了蘇州?
吳小剛:1997年,鄉鎮企業轉制,我們是作為招商引資的對象來到了吳江菀坪鎮,當時盤下了一家瀕臨倒閉的工廠。應該說吳江也是我的福地,在這兒工廠經營得也很順利,就此安了家。我收藏的木雕造像也全搬了過來,就辦了這個藝術博物館。
企業家收藏網:怎么會喜歡上木雕造像的?
吳小剛:我學生時代就愛好美術,還曾想報考美術學院。1996年,我看到一尊楠木觀音像,那尊觀音超凡脫俗的神采和氣韻令我如癡如醉,就此我把收藏的目標鎖定在木雕造像上。與其他石雕、金屬或泥塑造像不同的是,木雕造像取材于樹木,蘊含著生命和靈性,有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我喜歡這樣的溫暖和靈性。那一年我收藏了二三十件這樣的木雕造像,但之后中斷了近十年,因為父親想讓我繼承家族的產業,所以那幾年我的重心在企業經營上。2005年我又重拾起了舊好,從2006年開始大規模投入,我把企業里賺到的錢全都投到收藏木像造像這一塊。
企業家收藏網:什么促使您投入這么多的精力和財力?
吳小剛:2005年,我無意間進入雅昌網論壇,看到一個版主發的一個關于木雕造像的帖子,發現喜歡木雕造像的藏友都在那里交流。那時我是一個人在玩,根本就不知道外面有這么大的天地。進了雅昌網,就像找到了組織。把自己收藏的好東西發上去,大家一起討論,然后再不斷地去買,不斷地討論,不斷地提高,2006年,我就開始大規模收藏。應該說,雅昌網對我的幫助非常大,慢慢自信心爆棚。2007年,我成為雕刻造像版塊的版主。
企業家收藏網:您就是圈內聲名遠播的“豆腐兄”——家常豆腐777呀。
吳小剛:哈哈。當時那兒可熱鬧了,國內喜歡收藏木雕造像的朋友紛紛匯聚于此,相互切磋交流。這些年,網絡論壇沒有當初那么紅火了,但仍是重要的交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開始進行研究,寫論文,后來出書,辦展覽,就這樣一步一步走了過來。當然其間,我也交了不少“學費”,這些東西我還留在自己手上,時不時看上幾眼。就是要多看贗品,才能總結經驗,才能不斷提高。
“無宋木不成館”,木雕造像的藝術價值極高
企業家收藏網:至今,您一共收藏了多少件木雕造像?
吳小剛:一千多件,年代從唐代一直到民國。年代最早的是唐代的一尊敦煌里面的舞伎菩薩。而我認為最珍貴的是那尊宋代遼金的普賢菩薩木雕造像。這件造像高40厘米,稀奇在于造像的兩條腿是交叉的,我查了所有的資料,一般普賢菩薩造型都是盤腿,這個交腿的造型在石刻上出現過,但在木雕造像上沒有這種造型,目前來說是唯一的,當然不排除以后會發現。稀缺性決定了它的珍貴性。
企業家收藏網:就今天國內的收藏圈,木雕造像屬于“清寡之地”,為什么您在一個小眾收藏里能堅守這么多年?
吳小剛:喜歡,純喜歡。我一直認為木頭這個東西有一個生長性,會生長,是活的,有靈性的,這是一種很細微的感覺。事實也是這樣,木料本身特色各異,加上獨具匠心、豐富多彩的造型,還有各類材質鑲嵌,沒有一件重復的,不像金屬、石刻造像,光材質就有局限性,沒辦法千變萬化,而且像金屬澆筑,是用模具的,一弄就是十幾件、幾百件,重復性很多。
國外一流的博物館,基本上都珍藏有精湛的木雕造像作品,有些甚至是獨一無二的。比如現今所能見到的我國最早的木雕佛像漢代立佛就存于大英博物館里面。它是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1900年在新疆尼雅寺廟的廢墟中挖掘到的,被視作是我國“絲綢之路”上的瑰寶。還有它館藏的“十一面千手觀音菩薩立像”,美國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藏的“釋迦牟尼佛坐像”,還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2.14米高的宋代自在觀音像等,世界著名的博物館多數有我們中國的木雕造像。國外的收藏機構不會輕易把唐宋的木雕造像用來拍賣。2012年佳士得拍賣會上那件拍賣價達900多萬歐元的作品,是因為它的腿和后背被修補得面目全非,才拿出來拍賣的。我國的宋代木雕造像一直都是國外大型博物館的“必爭之物”,一般不拱手相讓,他們有一句話叫做“無宋木不成館”,就是沒有宋代的木雕造像是不能叫博物館的。
企業家收藏網:木雕造像的藝術價值這么高,為什么是個小眾的收藏呢?
吳小剛:人們對木雕造像的重視和認知程度還不夠。一個主要原因是,木雕保存確實非常困難,除了自然風化和木雕本身容易開裂外,還會受空氣溫濕度、蟲蝕等影響,不像石雕和金屬的埋在地里,出土后還是原來的樣,木雕就不行了,早腐爛掉了。所以早期的木雕造像能保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F在元代以上的東西比較少,像我收藏了這么些年,元代以上的不過十多件,而且完整的更少,越是高古的完整性越差。說到底,不少人覺得爛木頭一堆,不值錢。當時我收購的時候,周圍沒有一個人理解我支持我,連我父母都不理解。
但我們來看看木雕造像的歷史傳承。現存最早的木雕造像可追溯到漢代,在出現的先后次序上也與佛教東漸的順序完全同步——新疆、河西走廊、西安周邊,進而遍及全國各地。在歷史沿革中,木雕造像從寺廟遍及民間,與祖先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其他民間圖騰文化相交融。在造像藝術成就來看,唐宋達到藝術頂峰,明清以后慢慢沒落。所以木雕造像是我國藝術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特定時期,讓文化出現了斷層,特別是宗教造像文化的缺失,很多人對此類藝術認識不足,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個缺失的文化補起來。
從國外回購的精品增多,大家對木雕造像的認知度在提升
企業家收藏網:怎么把這個缺失的補起來呢?
吳小剛:盡我的能力大力推廣木雕造像藝術。我一直說,我不是個收藏家,我只是一個推廣者。
企業家收藏網:怎么推廣?
吳小剛:雅昌網是一個很重要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除了交流切磋外,不少我舉辦的個人展,他們也會來參觀。我開了博物館以后,得到眾多朋友的關注,時常有人慕名而來。另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辦展覽、出書,讓更多的人能對這門藝術有所了解。2007年,我在吳江博物館舉辦了個人收藏之古木雕造像展;2008年,參加了蘇州市博物館舉辦的“蘇州民間收藏精品展”;2010年,參加了大唐西市博物館舉辦的“首屆全國民辦博物館藏品展”,同年在吳江舉辦“古代造像研討會”;2011年,在紹興博物館舉辦個人收藏之古木雕造像展;2012年參加吳江博物館舉辦的“聚萃奉珍——吳江市中青年六藏家精品展”;2013年在德清博物館舉辦個人之古木雕造像展;2014年,在江南錫器博物館和太倉博物館再次舉辦個人之古木雕造像展。每次展出后,都舉辦講座,讓觀者有實地感受。2010年,我從收藏的物件中遴選了181件歷代木雕造像精品,由西泠印社編輯出版了《萬緣堂木雕藏選》一書。
企業家收藏網:那在您的大力推廣下,現在木雕造像收藏市場是怎么個現狀?
吳小剛:絕對不是靠我個人的力量,而是大家對木雕造像的認知度在變化。現在的現狀是穩步發展,單從經濟價值上來說,從2006年開始到現在拍賣價格一直是穩步上升,說明認可的人越來越多。還有就是以前在拍賣品的分類上,造像是歸入雜項一類來拍的,現在單獨列出,說明收藏的人多了,價格高了,那當然要嘗試著拍拍看,就獨立分出來,這也說明對造像的認可在慢慢提高,對它的重視程度也在慢慢提升中。
企業家收藏網:那出現的精品會越來越多了。
吳小剛:不是越來越多,只是從國外回購回來的越來越多。有史料記載唐代木俑有19件,其中9件有拍賣的記錄,其他10件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我廣州有位朋友,把這有記錄的9件物品回購了7件回來,還有2件,他知道在哪里,他說一定也要把它們拿回來,這就是對中國文化的保護。還有廣州的佛像堂,也在積極努力做著推廣工作,他父輩從三十年前就開始收藏了。另外收藏的團隊越來越多,各個地方都有,比如四川的,他們就喜歡川雕,湖南的他們就喜歡湘雕。
只談藝術不談價格,這也是需要慢慢普及的觀念
企業家收藏網:但是由于木雕造像比較難保存,在物件的完整度上特別是早期的精品木雕造像都會打折扣,那大家對它們的接受度究竟如何?是否永遠會處于小眾化的層面?
吳小剛:這確實需要一個過程,畢竟傳統的意識不是一時間會改變的。對雕刻藝術來講,材質只是一個載體,體現它價值的是那些在載體上體現出來的藝術。可能大家會覺得木頭是個比較平民化的東西,但它也只是一個載體,藝術性根本不會因為它的載體的變化而產生變化,越是藝術性高的那些造像,它們所用何種材質越
會被人所忽略不計。木雕造像現在處在剛剛起步的收藏氛圍中,
可能大家會更偏向喜歡完整器,但木雕造像不管是自然環境還是人為因素都很容易受到損害,大家就感覺有缺損,在接受度上就會低一些,覺得不值得收藏。但國外很少有這方面的問題,他不管你是完整的還是不完整的,都是從物件的藝術層面來考慮,所以你會看到國外好多博物館,很多殘件都是作為“鎮館之寶”在那兒保存著呢。
企業家收藏網:這是觀念的差異嗎?
吳小剛:確實有些不一樣,我們要求完整,哪怕一個碗,豁了口也是殘件了,我們會用價格來做評判,價格馬上會差之千里。國外收藏可能更多注重藝術性,就無所謂殘缺不殘缺了,哪怕只剩一個手指頭或一個手臂,或燒得面目全非了,博物館都收藏著。只談藝術不談價格,這也是需要慢慢普及的觀念。只談錢的話,收藏就沒有意義了,這不叫收藏,叫買賣商品了。作為一個真正的收藏家看中的應該是收藏品的藝術性價值而不是它的價格。
不同區域的木雕造像都有文化背景
企業家收藏網:從收藏到研究是一個怎么樣的轉變?
吳小剛:等收藏到了一定量以后,慢慢地你自然而然會去研究它,想去研究它,不用誰去教你。舉個簡單的例子,為什么有的佛像背后有兩個開光孔,而有的是一個?為什么這個孔是窄的,那個孔是方的?自然而然就會去研究了,還有其造型后面的文化背景。我國木雕造像藝術水平非常高,不同區域流派也使得木雕造像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比如江浙地區,給人的感覺是雕工精致,它會在造像上刷一層紅漆,再上一遍金漆,主要是反射出的金色,特別燦爛、好看,這是江浙一帶木雕造像的特點。現在外“掛”的一層金漆,因為風化等原因很多已經看不到了。福建的木雕風格多是彩漆或者在人物的衣褶邊緣做細致的花邊修飾;山西的比較大氣、粗獷,刀法簡練;湖南的湘雕一般是鏤空雕刻,顯示工藝高超……識別各地雕刻風格的不盡相同,也是鑒別真偽的一種方法。除了看雕工,更重要的是看味道,有很多宋元的木雕造像鼻子眼睛都模糊了,但那份氣蘊和味道是不一樣的。
企業家收藏網:那您上面講到的文化斷層是不是主要指知識性方面的斷層?
吳小剛:知識性、學術性都是一個斷層。研究得少,這方面的專業類書也極少。
企業家收藏網:那是什么原因?
吳小剛:還是不重視,小眾喜歡,不像字畫、瓷器、玉器,玩的人多,自然而然研究的人也多。
企業家收藏網:收藏木雕類的人,比如門窗,不也挺多的嗎?
吳小剛:木雕門窗比較多,但造像類的比較少。梁思成先生說過,藝術之始雕塑為先,雕塑在我國雖是門古老的藝術,可以說它幾乎與人類文明相伴而生,但它一直是作為宗教的附庸品的形式而存在,相對于書畫,雕塑未形成人文藝術,從而未被人們認真對待和熟知。其實石刻造像也好,泥塑造像、木雕造像也罷,都是相通的,不光光是雕塑藝術在里面,還包括儒道釋的文化在里面,只有精通藝術、歷史、雕刻,才能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精品造像。
企業家收藏網:國外的學術氛圍是不是比國內更強一點,或者說研究更超前一點?
吳小剛:可能他們在對藝術的看法上面更超前些。國內雖然收藏很熱,但能涉及對藝術鑒賞的玩家還不算很多。比如石雕造像,因為容易保存了,所以年份高古的數量會大一些,我們能看到的也就相對多,而木雕造像,我們看到的是明清的數量比較多,元宋以前的非常稀少,且完整性差,但在國外大的博物館,我們卻能看到不少高古的,雖有缺損但看著感覺震撼的木雕造像。
企業家收藏網:就木雕造像來講,可能它的不易留存性導致的殘缺確實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吳小剛:不易留存主要是保護不當的問題,殘缺不全多為人為破壞和保護不當。在日本,唐代的木雕造像到現在還保存得很完美。只要太陽曬不到,雨漏不到,保持干燥通風,保存個一千年不成問題的。
企業家收藏網:那您現在收藏的這些東西是怎么保護的?
吳小剛:就是保持干燥,不要曬太陽不要淋雨,肯定沒問題啊,我二十幾年前買的還是保持原樣。
木雕造像最該去的地方, 一個是博物館,一個是廟宇
企業家收藏網:您收藏的主要是古代的木雕造像,國家一向對于高古的一些文物有著嚴格的規定,不知政府在這塊上有什么限定?拍賣會上允許拍嗎?
吳小剛:據我了解好多為傳世的,早年多數家庭都供有佛像神龕,大家庭的祠堂還會有一些精品,所以這些都屬于傳世的范疇,跟那些出土的或寺廟的不同。說到拍賣會,可能會打點“擦邊球”。
企業家收藏網:我國古代文化藝術得以完整有序地傳承,正是無數具有家國使命和文化情懷的收藏家一代一代接力的成果。他們以私人財力收集散落民間的文化,最后都獻給了國家,您是否也有這方面的打算?
吳小剛:有。我的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隨時歡迎大家來參觀。吳江博物館十周年慶典的時候,我捐贈了一尊清早期金漆木雕羅漢像;2011年,向紹興爐峰禪寺捐贈了一尊木雕觀音像。我認為木雕造像最該去的地方,一個是博物館,一個是廟宇。
人物簡介
吳小剛,1971年生,紹興人,現定居吳江。從1996年開始木雕造像收藏,至今已藏有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木雕造像一千多件。在這個領域,吳小剛一直致力于木雕造像藝術的研究和推廣,創辦了萬緣堂古代木雕造像藝術博物館,并編輯出版了《萬緣堂木雕藏選》一書。
來源:蘇州日報
來源:蘇州日報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