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晚明山水畫與花鳥畫大家藍瑛《松壑清言圖》 設色絹本局部 立軸
184厘米×66厘米
藍瑛是杭州人,晚明山水與花鳥畫大家,在美術史上他以浙派殿軍和武林畫派創始人并稱,所作尤以中年以后筆力勁健,氣象渾厚,風格練達。藍瑛好交游,足跡遍及南北。可是六七十歲之后藍瑛不那么遠游了,而是經常在杭州的西溪作畫,為什么?這當然與年歲有關,但是更重要的,是因為西溪濃郁的梵隱氛圍和書香氣息為他的繪畫帶來了銷路。你想想,百數十座廟庵和諸多私家藏書樓掩映在溪塘交織的西溪濕地的綠樹翠竹之間,那是何等地讓人向往!藍瑛以鬻藝賣畫為生,他當然喜歡到西溪作畫了。況且,從杭州城東的“城曲茅堂”(藍瑛的居所)到城西郊外的西溪不過二十來里地,騎毛驢乘“艇子”(一種帶篷的小船,明清時江南人呼為艇子),一路都是詩情畫意,何樂不為呢!而藍瑛的可貴在于,他在鬻畫為生的同時始終堅持自己的繪畫追求,所以他的畫中很少職業畫家習氣,這也正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藍瑛傳世作品中有許多是作于西溪,并且這些作于西溪的作品都蘊含文人畫氣息的原因所在。
《松壑清言圖》作于1656年,時年藍瑛72歲。所署作畫地點是逸云閣。逸云閣是否在西溪無法確說,但是從作品中可以看出,繪制這幅巨作藍瑛是傾情作畫,構圖、筆墨、設色,特別是山巖樹枝的繁復描繪都呈現了作畫時的從容儀態,如此佳作即便不是繪于西溪,也應該有一種“西溪情愫”在其中。
此畫名曰“松壑清言”,所謂“清言”就是清談,故而畫中有高士二人席地松下,倚石而談。而“清言”一詞在明末清初另有一意,它是文體的一種,也就是小品文的一個分支,或謂之文辭更為簡約的小品文。在中國歷史上,兩個時期的文人士夫最崇尚清談,一個是魏晉,一個是明末清初,各有各的歷史原因。魏晉人更多的是用“口”,故魏晉清談多是士人手持麈尾,相對而談。明末清初因為宦官擅權,黨禍迭起,更有異族入侵,戰亂頻仍,文人士夫怕禍從口出,發泄憤懣都是小心翼翼,故多改口為筆,以操觚染翰為之。杭州的西溪當年之所以為文人士夫所聚集,就是為了避世,相互之間作清談,散懷而已。所以藍瑛以“清言”名其畫,有意也罷,無意也罷,都會烙下那個時代的印記。如此看來,《松壑清言圖》作于西溪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藍瑛傳世作品中,相似題目的作品還有一件,這就是作于1623年藍瑛39歲時的《溪閣清言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圖中所繪與《松壑清言圖》大致相仿,只是開合相左,當然山樹的皴法,筆墨的繁復非當年可比。藍瑛在《松壑清言圖》的題識中說,《松壑清言圖》是“法李咸熙松壑清言”圖,李咸熙就是北宋的李成,法不法且不說,藍瑛是明末清初絕頂聰明的畫家,只是他沒有功名,吃了“學歷”的虧。但是他把聰明都用在了畫畫上,而其摹仿即所謂“法”的本事首屈一指,所以他的畫很好賣,在當年江南一代畫家中是佼佼者,他也因此賺了大把的錢。
· 晚明山水畫與花鳥畫大家《秋水歸舟圖》局部 ·


▲ 晚明山水畫與花鳥畫大家藍瑛《秋水歸舟圖》 設色絹本局部 立軸
136厘米×58厘米
《秋水歸舟圖》原為龐萊臣藏品,后為張敬標收藏,張敬標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秘書長。舊裱,配乾隆款青花纏枝軸頭。
此畫作于1631年,時年藍瑛47歲,為其中年時期的山水精品。絹本設色,縱136厘米,橫58厘米。款題“則李希古法”,李希古即南宋山水四大家之一的李唐。藍瑛一生著力最多的畫家是元代的黃公望,并由黃公望溯源而上,法乳眾賢,既師法五代、北宋時期荊浩、關仝、李成、范寬諸家山水,也不遺南宋李唐一路。其實,在藍瑛所處的時代要見到一幅李唐的真跡已經十分不易,但是我們通過《宋畫全集》所收李唐作品進行比較,《秋水歸舟圖》在山石皴法上甚得李唐衣缽,這說明藍瑛確實見過李唐真跡。這真能看出藍瑛的本事,觀賞前人真跡過目不忘,而且眼到手到。問題是為什么他能夠做到這個程度?別以為當年宋元真跡比今天多,所以藍瑛獲觀的機會也多,NO!那時候古人名作大多藏在宮廷里,他沒有機會進入內府觀摩前人名跡;當時也不比今日,沒有那么多博物館、美術館庋集天下名跡供人觀賞。但恰恰是因為沒有這樣的眼福,古人才倍加珍惜那十分難得的觀賞前賢名跡的機會,藍瑛的筆下功夫乃至他對古人筆法的超強記憶力就是這樣得來的。藍瑛一生有多幅“則李希古法”的作品傳世,有的晚年所繪,中年所繪大多集中在他四五十歲這一時段,比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仿李唐法山水軸》(47歲),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幽谷觀泉圖卷》(51歲),這三幅作品風格相同,并且署號都為“西湖外史”。藍瑛一生所用名號頗多,“西湖外史”是他的常用名號之一,而且是他四五十歲時期的常用名號。這之后雖然也用,但只是偶爾用一次,明顯減少了。這是他署“西湖外史”名號的一個特點。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