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成 旭映
傳世琺瑯彩瓷絕大多數屬于清宮舊藏,其器表紋樣極其精美細致,故早已成為藏家鑒賞追逐的目標。坊間對于此類瓷器制品有很多說法,比如稱之為“古月軒瓷”,由姓金名成字旭映者所畫。也有的說法認為是由胡姓畫匠所畫的瓷器,為了顯示出處,將“胡”字拆開,是為“古月”。
事實上,“金成”、“旭映”是雍正朝琺瑯彩瓷上經常出現的兩枚印章,尤其是畫有紅彩花卉的作品上,一定看得到這兩枚印章。
從琺瑯彩瓷產燒背景的淵源脈絡來看,康熙朝西洋畫琺瑯器與技術傳入清宮創燒之際,必須使用原施于金屬胎上的琺瑯料施涂于瓷器上,而研磨出來的玻璃粉末尚且必須加膠或調油,才能施涂在器胎上。與舊有一般瓷器的釉上彩不同,康熙時期,造辦處尚未能自行提煉這樣的彩料,以致許多顏色必須仰賴進口,而透過不同色料的混合調配才能創造出更多的顏色。其中,一類以金發色的金紅彩因在清朝前所未見,遂對清宮造成極大的沖擊。所以,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持續不懈地研發、試驗,希望能夠掌握相關技術,開創出屬于清朝本土的紅色彩料。

▲ 清雍正 琺瑯彩綠地月季翠竹紋碗
高6厘米 口徑12厘米 底徑4.6厘米
侈口,深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外壁以綠色為地,一面彩繪奇石,其旁開有靈芝、月季、翠竹及野菊。外壁另一面以墨書寫有“朝朝籠麗月,歲歲占長春”二句,詩句前有“佳麗”,后有“旭映”、“君子”共三枚紅料印。器底為“雍正年制”雙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雍正皇帝繼承康熙皇帝企圖超越西洋的想法,自繼位后持續推動畫琺瑯產造。雍正六年(1728年),怡親王允祥在造辦處主持彩料提煉計劃,最后成功地提煉出18種顏色,為雍正琺瑯彩瓷的產燒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其中并未包含紅色顏料,致使雍正皇帝和怡親王仍然必須持續督促研發工作的進行。
不過透過現在的顯微觀測,卻發現雍正朝其實已能掌握源自西洋以金發色的技術。此一傳承自康熙朝,從廣東一路到清宮,乃至拓展至景德鎮的金紅彩,其成就足以和古今中外相互輝映,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對“金成”、“旭映”的最好詮釋。
款識有別
雍正皇帝在怡親王允祥的襄助下,不僅自行煉料,同時透過督陶官年希堯辦料、覓匠,讓造辦處與景德鎮御窯廠密切交流。影響所及,御窯廠產燒的洋彩瓷器在用料和紋樣布局上,也自然出現了與清宮琺瑯彩瓷相似的特色。
對于雍正朝這些琺瑯彩瓷、類琺瑯彩風格的洋彩瓷,以及不同燒制地點的瓷器如何加以區分,除了彩料、工藝本身的不同外,從款識上也可看出其間區別。

▲ 清雍正 琺瑯彩紅地菊花紋碟
高2.8厘米 口徑10.8厘米 底徑7厘米
斂口,淺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外壁洋紅地,繪制深淺不同綠葉的兩叢折枝黃菊花。器底為“雍正年制”雙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經顯微放大200倍觀察,可觀測到此紅地具有一定厚度,有亮感,并在紅地與菊花花瓣間隔處明顯露出下層為澀胎。
雍正年制款
最典型的雍正琺瑯彩瓷是以藍色琺瑯料在器物底部書寫“雍正年制”四字款識者。此類款識的琺瑯彩瓷器,彩繪紋樣和寫款的工序幾乎都在清宮造辦處中完成,屬于清宮料款一類。如本文圖中雍正琺瑯彩紅地菊花紋碟、琺瑯彩黃地牡丹紋碗、琺瑯彩黃地芝蘭祝壽圖盤、琺瑯彩山水紋盤、琺瑯彩山水紋碗、琺瑯彩綠地月季翠竹紋碗等,均屬此類制品。
六字青花款
還有一類制品,如雍正琺瑯彩花竹圖盤,其底部的款識為“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青花款,這和琺瑯彩瓷“雍正年制”四字料款的表達方式明顯有別。但因此類制品搭配的題句、印章與書寫風格,都和料款琺瑯彩瓷相似,因此可視為是造辦處使用景德鎮生產的白瓷來畫琺瑯的例子。
雍正御制款
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都非常重視琺瑯彩瓷,影響所及,使得景德鎮自康熙朝以來即產造風格與宮廷相似,但用洋彩繪畫(部分用琺瑯料裝飾)、器底寫有青花款識的作品。產燒于康熙朝的作品,器底寫“康熙御制”;而雍正產燒者則寫“雍正御制”。這一方面暗示了康、雍兩朝的傳承關系,另一方面也標志出它們繪燒于景德鎮御窯廠。

▲ 清雍正 琺瑯彩山水紋碗
高6.7厘米 口徑15厘米 底徑6.1厘米
侈口,深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外壁一面以藍料畫萬頃煙波和群山環抱中的亭臺水榭及殿宇樓閣。另一面墨書“一江綠水浮嵐影,兩岸青山夾翠濤”詩句,詩句前有“壽如”,后有“山高”、“水長”三枚紅料印。器底為“雍正年制”雙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山高水長 鳥語花香
雍正皇帝于雍正五年(1727年)降旨頒發“內廷恭造式樣”,指示宮廷文物必須與宮外生產的“外造之氣”有所區別,以從中建立一個專屬宮廷的風格樣式。在裝飾紋樣上,雍正皇帝倡導“內廷恭造式樣”,并親自發出了“秀雅”、“細致”的要求,同時也指定了唐岱、戴恒、賀金昆、湯振基和郎世寧等院畫家為畫琺瑯器制作稿樣。影響所及,雍正琺瑯彩瓷無不美輪美奐。
就琺瑯彩瓷的裝飾紋樣而言,詩、書、畫、印四種元素因鮮見于宮外造作,故堪稱之為“內廷恭造式樣”的典范。追溯起源,雖然在康熙朝已偶有此種先例,然而因裝飾在雍正琺瑯彩瓷上的圖畫、題句和印章,乃至于器底款識,都有更為豐富多元的組合和格式,不僅一舉改變了康熙朝的風格,而且在畫匠和寫字人的通力合作下,詩、畫、印三者意涵相通,互為輝映。
此外,經過雍正皇帝特別嘉許的裝飾紋樣,如青山水、赭墨山水、百花斗方山水,和孔雀紋、飛鳴宿食雁,以及經過審核同意的梅、蘭、竹、菊四君子等裝飾紋樣,都可視為是表現于琺瑯彩瓷上的帝王品位。

▲ 清雍正 琺瑯彩花竹紋盤
詩書畫印
詩,指選錄自隋、唐、宋、元、明歷朝詩人的名句;書,是皇帝欽點寫字人的書法;畫,乃由畫琺瑯人執筆或轉繪自院畫家手稿的圖畫;印,則為呼應裝飾紋樣,分別由一組三個詞匯所組成的吉祥佳句。如琺瑯彩黃地芝蘭祝壽圖盤、琺瑯彩山水紋盤、琺瑯彩山水紋碗、琺瑯彩花竹圖盤、琺瑯彩瓷孔雀圖碗等均屬此類。
山高水長
雍正琺瑯彩瓷中的“山高水長”題材也可稱典型。追溯歷史典故,“山高水長”用以形容古代讀書人的道德風范。

▲ 清雍正 琺瑯彩虎丘山水紋碗
如雍正琺瑯彩虎丘山水紋碗,在這些以青綠山水為裝飾紋樣的作品上,印章也相呼應地出現“壽如”、“山高”、“水長”和“壽如”、“德高”、“志遠”,明顯地反映出雍正皇帝不僅期勉自身的德行能與壽命相始終,同時也盼望能活得像自然山水一樣天長地久。
鳥語
麻雀、喜鵲、藍鵲、春燕、鴝鵒、黃鸝、鵪鶉、蘆雁、雉雞、孔雀、鳳凰、丹頂鶴等,都是雍正琺瑯彩瓷上經常看到的珍禽,如琺瑯彩藍鵲竹石圖碗等。它們的出現,象征了太平盛世,也改變了康熙朝靜謐的畫面,將一幅幅琺瑯圖畫裝點得熱鬧非凡。

▲ 清雍正 琺瑯彩孔雀圖碗
花香
雍正琺瑯彩瓷上常裝飾以梅、蘭、竹、菊、玉蘭、海棠、牡丹、月季、芙蓉、桂花、石榴、天竺、水仙、萱草、山茶、杏花、桃花、蓮花、紅棗和靈芝等,五顏六色、枝態婉轉。如琺瑯彩五色牡丹紋碗、琺瑯彩瓷黃地蓮花紋碗、琺瑯彩節節報喜紋把壺、琺瑯彩玉堂富貴紋盤等,不僅種類更勝康熙朝,同時也象征著四時長春。

▲ 清雍正 琺瑯彩節節報喜把壺
根據清宮檔案的記載,雍正皇帝不僅將裝飾著“精細”、“秀氣”紋樣的琺瑯彩瓷送給素有邦交往來的蒙古和西藏等地的王公貴族,同時也降旨配匣作為典藏品,以備永遠傳世。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