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國當代商界十多位風云人物是收藏經歷,全面解析目前中國收藏家的收藏方向和喜好。深刻解讀中國文化內涵,以企業家收藏經歷來解讀人生和商界智慧,看中國目前商界佼佼者如何一步步從底層走向不凡。
從輟學生到草根富豪的逆襲人生
他曾因為一只股票獲利百倍,他曾是財富版的“上海灘傳奇”,他是“中國的巴菲特”。他常出入各大藝術品拍賣會場,出手闊綽動輒過億。他初中輟學,卻創造了股市的傳奇,30多年來白手起家,卻從未停下“暴富”的腳步。他,就是上海新理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年過半百的劉益謙。

1963年,劉益謙在上海老城區一個窮苦家庭出生。他從小調皮搗蛋,不愛學習。小學那幾年基本沒上過幾天課,一打架就精神百倍,一上課就哈欠連天。唯一一次規規矩矩聽課,還是初中的時候暗戀一位女同學。一向不安分的劉益謙居然也會認真聽課了,這種“驚天動地”的大新聞甚至引起校長的好奇,校長讓他在全年級800多位同學面前,分享一個逃課王變成乖學生的經驗,沒想到劉益謙愣是憋得小臉通紅,一句話說不出來,還哇哇哭著從講臺上逃下來。從此劉益謙發誓“再不去學校了”,還揚言稱“你們讀書吧,我賺大錢去了”,于是從初二輟學。誰能想到,他從此真的在賺大錢的路上開了掛。
初二肄業后,劉益謙跟舅舅學做皮具生意,每天要干的活兒就是用錘子給皮革鉆孔,這一做就做到了20歲。這一年劉益謙和舅舅在上海豫園開了個小雜貨鋪,但無論是皮具生意還是雜貨店,劉益謙都只能賺個零頭,遠不能實現他“賺大錢”的目標。后來他發現了出租車市場的商機,用做皮具積累的幾萬塊錢,與哥哥一起買了輛車,做起了出租車生意。
開出租車比劉益謙想象的還要暴利。他拉客從不打表,全靠一張嘴忽悠。幾公里的路費開口就要幾十塊錢,比正常價格貴了三四倍,可偏偏還就有人買單。短短兩年,劉益謙開出租車就賺了八萬多元、在20世紀80年代,八萬塊真的算是“大錢”了。
人生在于折騰,開了幾年出租車的劉益謙并不就此滿足。1988年,劉益謙和一位從北京來的乘客聊天,乘客說倒騰國庫券比開出租賺錢快多了。劉益謙當下就決定不開出租了,搞國庫券去。到了1989年底,劉益謙用七八萬元的本金鼓搗國庫券,居然狂賺了十多萬元,可謂膽大錢也來得快。到了1990年,劉益謙看到豫園商城在賣股票,果斷以100元一股買下了100股,到了1992年,快把股票這事忘了的劉益謙,發現他買的100股豫園商城竟然漲到了1萬元一股,轉手就賺人生第一個100萬元。

1990年代的豫園商場
劉益謙被資本市場的魅力驚呆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在沉沉浮浮、變幻莫測的股市馳騁,充分發揮自己的天分,搖身成為“法人股大王”,變身中國頂級富豪。即便這樣,劉益謙仍“生命不止,折騰不息”,20世紀90年代,他誤打誤撞踏進了藝術品投資市場,開啟了堪稱傳奇的收藏生涯。
屢創拍賣紀錄,亦不忘浪漫情趣
1922年,劉益謙到北京參加內部職工股收購,剛好碰上中國首次國際拍賣會。他花了100多元買了本圖冊。打開一看,除了李可染和郭沫若,別的作者都不認識,劉益謙二話不說,花18萬元買下郭沫若寫的詩和李可染的國畫花。如今這兩幅作品的總估價已達到了5000萬~7000萬元。
毫無專業知識的劉益謙,卻有著異于常人的先見之明。他對此表示:“我是看中了藝術品收藏價值的趨勢,那個時候我也有積著,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的生活到了一定層面還是需要一種精神生活的享受。"對劉益謙來說,最開始投資藝術品是為了賺錢,隨著藏品多了起來,他開始體會藝術帶來的美感和愉悅。
從草根富豪到收藏大王,劉益謙在收藏界既不是文化人,也不是具有鑒別能力的行家。他具備的,是大膽和無畏的精神,還有一擲千金的財大氣粗,如同他的收藏格言:“我只買最貴的”
劉益謙藏品囊括了各個領域,有人曾估價其收藏的藝術品價值高達百億。他早期喜歡收藏古代文物和近現代傳統繪畫,中期鐘情于當代藝術品。劉益謙的藏品里,古代文物部分收藏時間最久,有二十多年。收藏當代藝術品從1999年開始至今也有將近二十年了。開始收藏當代較有實驗性的作品是在 2003 年左右。劉益謙曾坦言:“除了故宮、上海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之外,我的古代書畫是其他博物館沒辦法比的,"可見其藏品之多、品質之高。
作為中國有名的收藏家,劉益謙早在2021年就入選美國權威雜志《ARTNEWS》公布的全球200位頂級收藏家榜單,這也是中國藏家首次入選該榜單。在藝術圈,劉益謙更廣為人知的稱號“毛毛”,2009年,他在國內藝術品拍賣場上豪氣出手,拍下了價值13億的藏品,有人因此將這一年稱為“毛毛年”。也是從2009年起。劉益謙直接將藝術品推進了億元級市場。甚至有人戲稱,能和劉益謙的闊綽相比的只有乾隆皇帝了。
劉益謙在收藏界聲名鵲起,在藝術圈的名氣已經超過了他在資本市場的光環。他的太太王薇也是收藏家,專注于油畫和當代藝術領域。兩人是中國收藏界的傳奇夫妻,他們之間有關收藏的故事也頗有趣。

據傳劉益謙2009年在香港蘇富比斥資8000多萬拍下乾隆紫檀寶座,緊接著在2010年以3000萬拿下與這個寶座配套的古琴。劉益謙拍下這兩件東西是另有一番心思,說是等他退休后,就把這把寶座搬回家,請夫人坐在寶座上,再把古琴擺在她面前,拉上簾子。他在簾子面前,等著夫人喊“小謙子”,然后他屁顛顛地回“喳”。如此看來,“土豪劉”浪漫起來也不落人后。

清紫檀雕花龍椅圖片
情趣之外的劉益謙,更因為在拍賣場上的屢創天價記錄而被人們熟知。近幾年,只要有他參加的拍賣場,幾乎都毫無意外地會出現當季市場的最高價。對于土豪劉益謙來說,去拍賣場買一件億萬元級別的藝術品,就跟普通人去菜市場買菜一樣。他曾花2.8億港幣買下雞缸杯只為喝口茶,還斥資10.8億人民幣拍下世界名畫《側臥的裸女》……截至2017年上半年,光是過億的天價拍品劉益謙就擁有10件,可謂名副其實的“任性哥”。
"任性哥”的那些過億藏品
在拍賣場上屢次豪擲千金的劉益謙,曾說過“參加藝術投資,在外界看來門檻比較高,需要深厚的專業知識。我沒有專業知識,但這對我來說沒有什么阻礙,我的優勢是有資金,所以我要發揮我的優勢。”簡而言之,就是有錢任性,也因此,繼“毛毛”的稱號之后,劉益謙在藝術圈也獲得了“任性哥”的江湖稱號。
“任性哥”的過億的藝術藏品是倍受眾人關注的部分。創造過 10 億拍賣紀錄的劉益謙,在購買過億藏品的路上一發不可收拾。從2009 年到2017年,有劉益謙參加的拍賣會,就有過億拍品的出現,如今劉益謙已擁有10件過億的藏品。
2009年10月在北京中貿圣佳秋拍會上,劉益謙以1.34億元拍下清代乾隆時期畫家徐揚的《平定西域獻俘禮圖》手卷,霸氣刷新當年中國書畫拍賣世界紀錄。此畫卷是乾隆時期宮廷繪畫的佳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這是劉益謙首次以過億元買下的藏品,開創了中國書畫億元的新局面,頗具紀念意義。更有觀點認為“劉益改變了整個藝術品市場的估價體系”。同年 11 月,明代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在北京拍賣,最終拍出了1.69億元天價,毫無意外,拿下這件藏品的還是劉益謙。
劉益謙拍下的過億藏品里,有許多是非常珍稀的作品,充分印證了“物以稀為貴”這個真理。除了以上兩件藝術品,他在2010年拍下的1.13億繪畫作品《情韻墨花》和3.08億的王羲之作品《草書平安帖》均為絕世罕有的頂級藏品。

《平安帖》
2014年4月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場,人頭攢動,中國瓷器、書畫、亞洲及東南亞藝術、珠寶、鐘表、洋酒等珍稀藝術品待價而沽,經過幾番舉牌爭奪,劉益謙最終以2.8億港元拍下“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再度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使其成為史上價值最高的瓷器,引起業內轟動。7月18號。劉益謙現身香港蘇富比參加雞缸杯的交接儀式,據說他共刷了24次卡才完成付款。交接環節中,劉益謙給這只價值不菲的杯子倒上茶,大喝了一口,此番行為藝術引發網友熱議:“這是赤裸裸的土豪行為”。可他卻表示:“這杯子距今已有600年了,當年皇帝、妃子都應該拿它來用過,我無非是想吸一口仙氣。”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一直是收藏界的“神品”,明代以來就被視為千金難買的藏品。如果說拿雞缸杯喝茶是劉益謙的小任性,那他在2015年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不惜花10.84億巨資買下名畫《側臥的裸女》則是大任性了。這是目前為止劉益謙最為任性的一次競拍。這幅《側臥的裸女》以高昂的成交價登上了世界最貴藝術品的第二把交椅,劉益謙因此創造了莫迪里亞尼作品拍賣新紀錄,開創了收藏史上的新紀元,成為名聲響徹海內外的打藏家。

《側臥的裸女》
如今已年過半百的劉益謙似乎有無窮的精力,自從進入了投資藝術品的領域,就再也沒有消停過,近兩年更是有著銳不可當的風頭。2016年4月,他在香港蘇富比花2.71億港元拍下張大千《桃園圖》后,6月又馬不停蹄的以1.7365億元拿下蔣延錫的畫作《百種牡丹譜》冊頁。


張大千《桃源圖》拍賣現場

清 蔣廷錫《百種牡丹譜》百開冊頁
2017年6月拍下王時敏《仿古山水冊頁》,是劉益謙最新的一幅過億元作品,這件作品拍出了1.633億元的高價,是少見的清初四王傳世作品,也曾是鑒定泰斗徐邦達心愛之物,市場上流通的少之又少。
劉益謙花費過億元拍下這些藝術品并不僅僅是任性之舉。據劉益謙好友介紹,劉益謙夫婦創辦的上海龍美術館中,古代書畫藏品水平超過了許多省份的博物館,但瓷器領域卻缺乏高品質藏品,雞缸杯的補充將大大提高龍美術館的瓷器水準。
斥資6億,籌建私人美術館
這是一個面積3萬多平米的美術館,主體建筑是獨特的“傘拱”結構,一看就是個具有藝術氣息的地方。踏進美術館,仿若置身藝術的海洋,人們在一幅幅作品前駐足觀賞,感受藝術帶來的靈感和美感,令人流連忘返。在這里,看客可以看到傳說中的天價作品:明成化斗雞缸杯、桃園圖、側臥的裸女……這就是劉益謙夫婦籌建的上海龍美術館。
創造了眾多天價拍賣神話的劉益謙,和太太王薇一起投資6億元,創辦了名為“龍美術館”的私人藝術館。龍美術館在上海有兩個場館,浦東館和西岸館,分別于2012年和2014年開館,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和最具收藏實力的私人美術館。龍美術館自成立以來,就秉承著“為中國走向全球,開拓中西文化交流創造更多可能;注重古今藝術、東西方文化觀念的對比研究;致力以全球性的視野推動藝術發展和文化傳承”的發展理念。
龍美術館浦東館主要是藝術家個展,多為劉益謙的個人收藏,以古代藝術的紅色經典作為亮點,以主題性展覽為核心;西岸館主要是當代美術館,對全世界的藝術家開放。有專家認為,龍美術館的“紅色經典”系列收藏,彌補了國家美術收藏的不足。

龍美術館浦東館
國外的藝術發展生態系統中,有95%的美術館都是由貴族或企業家創辦的私人美術館。而中國的美術館卻相反,基本是靠政府撥款為主的公立美術館,且展館缺乏藏品,毫無生氣。有著強大生機的私人美術館,被排斥在體系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出現了一批私人美術館,劉益謙與太太王薇創辦私人美術館,是時代潮流,也是國家之需。

龍美術館浦西館
劉益謙曾放言“不錯過每一個暴富機會”,外界紛紛擾擾猜測,建美術館只是劉土豪的另一個生財之道罷了。可他卻說:“想通過美術館獲利,是一百年后的事情,我就想把美術館里有價值的東西分享給大家。”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龍美術館是虧錢的,劉益謙表示現在每年都要虧幾千萬元,但他覺得這是值得的。從辦美術館開始,劉益謙就做好了每年虧錢的準備。
美術館是非營業性公益企業,除了西方某些特別成熟的美術館能夠自主盈利之外,大部分美術館并不具備創造利潤的條件。與其說劉益謙創辦私人美術館的初衷是為盈利,不如說他是在承擔社會責任,為大眾和國家謀福利。劉益謙在接受《金融日報》采訪時表示:“我們需要收集外國藝術作品,這樣我們的美術館才能與國外的美術館同儕比肩。”
“每次出國看展,我都很糾結,人家博物館里的人就跟我們超市里的人一樣多。我們現在周末去超市的人很多,去看藝術展的還是少數,可在國外,美術館里的人多極了,這是特別讓人感慨的地方。”劉益謙表示,我們國家的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精神卻變得空虛了,當下的中國人太浮躁,對藝術品也只關注價格,缺乏美的感受。
2014年3月,龍美術館西岸館開館儀式現場,眾多藝術家、收藏家云集,大家一起見證了一場藝術盛宴。開館的同時還舉辦了主題展覽,現場展出了300多件藝術品。其中囊括了古代書畫到當代藝術,展覽分為“古代·當下”“國畫·洋畫”和“個案·歷史”三大部分,大部分都是劉益謙夫婦二十多年的收藏作品,以對比性結構展現了龍美術館豐富多樣的藏品。
無論是對普通民眾還是對國家而言,私人美術館都具有重大意義。四川美術學院王林教授就曾說過:“私人美術館代表的是民間的文化權利,對當代藝術發展和建設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但他同時表示:“私人美術館能夠長久經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金的投入。”

劉益謙和太太王薇在籌建龍美術館之處,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我們一定是打算長久辦下去的。龍美術館的英文是LONG MUSEUM,‘LONG’這個字其中的一個意思就是長遠長久,我們籌建,美術館絕不是短期行為。”劉益謙還特別強調,無論是收藏還是美術館,都是百年大計,會努力并持續不斷地運作下去。
對于如何解決龍美術館的盈虧問題,劉益謙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在控制少虧錢的過程中,龍美術館會開發新的衍生品,以增加收入。龍美術館館長黃劍也表示,會不斷拓展新的收入渠道,如策劃藝術活動,與商業品牌合作等,提高民眾和企業的藝術修養,還可以解決收支平衡的問題,一舉兩得。
總結
從最開始簡單粗暴的“為了賺錢而投資藏品”,到后來的無私分享和傳承藝術文化,劉益謙的收藏之路讓業界其他收藏者心生感慨。這位曾放言“不錯過每一個暴富機會”的富豪,最終承擔起企業家和收藏家的社會責任,斥資 6 億元創辦非盈利的上海龍美術館。他的天價藏品也陳列在這里,定期向參觀者展出,訴說著“任性哥”的收藏傳奇。如人們所評價的,劉益謙在收藏界的成功,靠的從來不是專業知識,而是一顆勇敢無畏的心。
作者簡介
郭曉林,四川綿陽人,清華大學EMBA,美國赫斯萊茵大學MBA。資深藏家,企業家收藏網創始人、卡酷尚集團、珍稀奇文化創始人、阿里巴巴創業神燈計劃十大創始人之一,同時兼任深圳市商業聯合會、清華博商同學會、深圳四川商會綿陽市總商會、深圳綿陽商會、三臺縣在外人才聯誼會等多個商協會副會長及以上職務。目前著有《商業理想國》《商界理想國Ⅱ》《川商精神》《互聯網收藏變局》等。

本文摘自郭曉林《企業家收藏故事》第四章節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