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國當代商界十多位風云人物是收藏經歷,全面解析目前中國收藏家的收藏方向和喜好。深刻解讀中國文化內涵,以企業家收藏經歷來解讀人生和商界智慧,看中國目前商界佼佼者如何一步步從底層走向不凡。
初入收藏,創辦嘉德拍賣行
三十多年前,陳東升還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的常務副總編。可命運就是這么奇怪,他放著好好的“金飯碗”不做,偏偏在踏入了藝術拍賣的領域。1992 年,陳東升發現當時中國的藝術拍賣市場還是一片空白,因此他有了下海經商、踏入藝術領域的想法。“那時 候自己的膽量很大,中國沒有做的東西,你第一個做,你就是專家。”憑借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勇氣,陳東升在1993 年辭去副總編職位,從零開始創辦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中國嘉德于1993年5月成立時合影
剛成立的嘉德在中國市場摸爬滾打,不知道如何賺錢,不知道拍賣的藝術品應該從哪里搜尋...所有的問題讓陳東升非常頭痛。好在他一個一個地克服,最終成功開辦了第一場藝術拍賣會, 也正式拉開了和藝術品的緣分

多年之后,陳東升回想起創業的艱難和挫折,他總是云談風輕地一笑了之。他曾向記者表示:“嘉德 1993年5月成立,1994年3月才拍賣,我們在長城飯店開了好幾個房間,那個美金嘩嘩地就花掉了,我心將得都冒冷汗,那種焦慮誰知道?只是路子走出來后慢慢順利了些。”在談到為何會在20世紀90年代創辦并不被當時社會承認的“非主流文化”時,陳東升講了一個故事: “俄國革命后, 抽象主義大師康定斯基的畫作在蘇聯被貶低。三四十年代,有個美國人在美國駐蘇聯大使館做秘書,借機買了很多康定斯基的畫作。后來,他靠這些畫作成為了大富豪,從此對收藏藝術品情有獨鐘。” 這個故事對陳東升的影響很大,雖然他最開始對中國的當代藝術并不是很感興趣,覺得只是一些 無趣的人在隨意打鬧,并不能被稱為創作與藝術。但聽過這個故事之后,他轉變了想法,對中國當代藝術有了新的認識。陳東升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必定會成為主流藝術,而現在的中國藝術家就是蘇聯的康定斯基,自己要勇于去做那個善于發現商機和潛力的人。從此,他全身心投入藝術品收藏領域,還引導嘉德拍賣行以及后來的泰康人壽秉承發現者的精神,帶著對藝術發現的國心走向商界。

1994年 ,中國嘉德首拍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從拍賣行中掘出第一桶金的陳東開一直不忘感恩。 他成功之后,數次以自身強大的感召力影響企業和身邊人尊重藝術,珍惜傳統文化。他說:“當時覺得拍賣是賺了藝術品的錢,所以我應該回饋藝術品,回饋這個行業,我做這件事情的起因其實就是這么簡單。所以去做公益慈善事業我也總結了,無非就是三種:一是救災扶貧,二是教育和醫療,還有一種就是藝術。 ”多年后,陳東升創辦的泰康人壽繼續延續他的感恩回饋理念, 大力支持收藏藝木品,并以公司之名收藏了大量的藝術作品。
既英雄又浪漫,拍下波瀾壯闊的《黃河頌〉
在收藏界,曾有人說, 如果生平有幸能夠參觀陳東升的收藏室,一定不要欣賞忘了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收藏品——《黃河頌》。這幅畫作是著名油畫家陳逸飛為了配合1969 年創作的鋼琴協奏曲而衍生的著名作品,在黃河邊的村落構思,在上海完成。
據說,《黃河頌》 是組織分配的任務,并不是陳逸飛選擇創作的題材。這樣的情況在新中國剛成立時很常見,有不少畫家就是通過組織分配任務,完成作品后被世人欣賞進而揚名立萬。在起初創作時,這幅畫有一個前身。之前的《黃河頌》表現的是一個頭上包裹著毛巾的民兵,遠處有幾頭羊,放羊的民兵目光朝向遠方。隨后陳逸飛又創作了第二幅《黃河頌》,把主題定在了人物身上,由民兵變成了一個守衛黃河邊疆的戰士,畫面干凈利索,肅靜莊嚴。

陳逸飛,《黃河頌》,1972年作,布面油畫,泰康人壽收藏
1997年陳逸飛在采訪中表示:“《黃河頌》最初的構想是畫一個扎著頭巾的羊倌,仰天高唱信天游。反復思量之后發現這種表現方式幾乎是在詮釋《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便毅然舍棄。轉而改成一個紅軍戰士站在山巔,俯瞰祖國山河。”將畫作的主題由羊倌變成黃河邊疆戰士,這是一個重要的改變,不僅將戰士的形象與革命意義顯現出來,同時又對英雄形象進行重塑與提升,既符合了任務要求,又對畫家自身的內心情感有一個交代。對此,陳逸飛說,“我自以為很美, 既英雄又浪漫。”
也有鑒賞家認為,后續的戰士形象符合當時強調的“三突出”“兩結合”原則,不僅體現了毛澤東主席“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精神,同時也表達著人民自強,翻身做主人的強烈愿望,這也是《黃河頌》畫作得到升華的最終內涵。
一幅優秀的作品,總會有其獨特的內涵和意義被人重視和喜愛,這是畫家所要表達的精神,也是作品獨具的魅力。也許正是因為領悟到《黃河頌》的年代意義和價值,2007年5月,這幅畫作在嘉德拍賣會進行競拍時,引起社會各階層的廣泛熱議和關注。開拍時,畫作從最初始的2000萬元人民幣竟然一路高歌上漲到3600萬元,加上拍賣行的提成傭金共計4000多萬元,一度成為當年畫壇拍拍賣最高的作品。
泰康人壽的收藏及公益之路
除卻最具價值的《黃河頌》畫作,陳東升從1993 年踏入收藏界,還收藏了眾多姿態各異、頗有故事的藝術品。書法、繪畫、藝術工藝...這些收藏品有序地安放在一處, 靜默地讓欣賞者品味流連,仿佛是近代中國藝術與現代中國藝術的嚴肅對話。
在這些藏品中,值得一提的是大型工筆畫《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幅畫作以開國大典為主題,是當代著名書畫家馬泉的代表作品,創作于1983年。馬泉創作這幅畫時,畫壇已經有一幅同類 并且家喻戶曉的油畫《開國大典》,是畫家董希文在1953年創作的。為了避免和經典產生雷同,馬泉另辟蹊徑,通過大膽的用色和寫實技法,重點突出開國領袖的高大形象。還有裝置作品《對話》,由中國女性行為藝術家第一人肖魯制作而成,這幅作品的靈感來源于她個人情感方面的失落和困感。徐唯辛的代表作品辛的代表作品《眾生相》更是表現了畫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思考。極具藝術價值,堪稱“鴻篇巨制”。也許是陳東升個人的成長背景原因,他總是對代表家國情懷以及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藝術作品情有獨鐘。他說:“我們在收藏這件事上是很純潔的。也就是說收藏是完全不出于個人利益觀念,而是為了更長遠的未來而考慮。”
1996年,以“回饋社會,融入中國大眾生活”的泰康人壽正式成立。這家專注為大眾提供保障權益的企業,在董事長陳東升的影響下,向兼具收藏和公益的道路上一路疾馳。從創立之初,泰康人壽就大力支持現當代藝術,每當市面上有作品要拍賣時都以公司名義競拍。在陳東升看來,這種舉措是在以實際行動資助藝術,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傳藝術文化的作用。據統計,泰康人壽從起步到現在已經資助一百多位藝術家做了三百多場的藝術品展覽。另外,為了感謝母校武漢大學的培育之恩,陳東升攜手泰康人壽斥巨資籌建武漢大學萬林博物館,并向館內捐獻大量藏品。萬林博物館開館當日,70余件泰康精選藏品被展出,展品從20世紀30年代到如今各個時期的藝術作品,包含油畫、攝影、書法等。為了完成將萬林博物館打造成“華中地區知名的美術館”這一夢想, 陳東升還向各大美術展館學習,不斷吸取新的知識與資源,舉辦各種展覽宣傳藝術文化。

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
關于陳東升及泰康人壽的獨特收藏理念,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范迪安有一篇文章描述得恰到好處:“陳東升本人做事如水, 平穩行事。自己想到什么就立刻去做,不人云亦云,為別人所動。”陳東升也表示:“一個企業不可能花大量的資金去收藏東西,也不可能傾盡所有去買完所有東西,重要的是這個收藏的過程,可以五年,可以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百年,等到一百年的時候,泰康人壽就有很雄厚的收藏基底了”
經濟學出身的陳東升深諳復利效應, 他對泰康人壽和收藏方面自有一套規劃。的確,他們不可能買進所有的藝術收藏品,但是他們卻能傾盡所有,讓有意義有價值的藏品流芳千古。
收藏中的大智慧:關注學術文化
回首往昔,不論是嘉德拍賣還是泰康人壽,已在風風雨雨中走過了幾十年。陳東升以一己之力,為早期的拍賣和收藏文化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當談到創辦企業和收藏的收獲時,陳東升認為錢幣會貶值,但他熱愛的收藏藝術會永久保值,而最大的收獲就是與自己的藏品共同成長,在不忘初心的同時把事業做大。“ 藝術和商業是一對孿生子, 它們從來沒有分離過,藝術在發展,時代也在進步,商業可以推動藝術的發展,藝術也能促進商業的進步。”

來自嘉德競拍的統計顯示,2010 年嘉德四場拍賣總交易額達到了12.9億元人民幣。書畫作品全年共成交一萬一干余件,總成交額高達55.4億元人民幣,其中四件商品突破了億元大關。另外同年競拍的還有瓷器、家具、中國油畫、雕塑、郵品、錢幣、銅鏡、古籍善本等,總成額高達75.5億元人民幣。面對這些數字,陳東升說他創下的成績印證了從古至今的一個真理:“世上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而他這個有心人,正是運用自己的收藏智慧,才走上成功之路的。
他的收康智慧究意是什么?為什么能夠支撐著他和他的企業一同走下去?其實,就是對藝術的欣賞、對保值藝術品的洞見,以及甘為藝術奉獻的精神。在商業上取得成功地陳東升一直不忘關注藝術新生代。在成立泰康人壽后,他花費巨資建立了泰康頂層空間,作為非營利性藝術機構,目的是對泰康人壽的藏品進行高標準的篩選和分層,并將它建成一個從“九十年代初期一九十年代中期一 如今” 的國家級藝術藏館。不僅如此,泰康頂層還對當今藝術創作加以支持與鼓勵,對已經成熟的藝術家和正在發展中的藝術家進行資助,以此為中國現當代藝術培養新人才,灌輸新鮮血液。
其實,面對如今藝術圈的明爭暗斗、爭名逐利的亂象,陳東升倍感無奈與遺憾。他欣賞年輕藝術家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與魄力,所以,他想憑借泰康空間的資本資助,通過新舊結合的方式,運用成熟的方法培育未來的年輕人,為他們創造適合成長進步的空間,并期待這些精英最終大放異彩,成為新時代中國藝術領域的主力軍。“ 我們不需要有太多的康定斯基,但我們應該有推波助瀾的能力,去尋找那些不被世人所知的藝術家。”在陳東升看來,他更傾向于當代年輕的藝術家, 因為這群人不僅有活力有想法,同時他們所擁有的創造力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是老一輩藝術家無法比擬的。“當年我決定下海的時候,完全是憑借自己的眼光與感覺,覺得中國就缺乏藝術拍賣,那我就要去做。所以有了今天的成就。如今,我想激勵與幫助更多有這樣想法的人去做這件事,因為未來是屬于你們的。”
從白手起家創辦第一個拍賣行,到如今被美國專業藝術雜志《ArtAuction》“全球藝術年度百強權力榜”評選為“2011年度全球最重要的藝術贊助人”。陳東升完成了多重角色的轉換,卻持續不忘對文化的尊敬與追求。他一直堅持關注學術與文化藝術的發展進程,不為了收藏而收藏。這種收藏智慧讓他并不關注陳逸飛的畫作《黃河頌》價值又上漲了多少倍,也不關注肖魯的行為藝術《對話》對藝術界造成了多大影響,他只關注當今藝術的創新進取,只默默收藏并傳承這些美術史上的珍品,并期待新生代藝術家們能創作出新的藝術。
2012年9月20日,陳東升榮膺第二十一屆萬寶 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這代表了世人對他在藝術文化領域所做貢獻的肯定。盛典上,他表示:“這個獎項是頒給中國當代藝術,頒給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而中國當代藝術定會成為主流藝術!”

2012年9月陳東升先生獲膺第21屆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
總結
陳東升認為,藝術和商業是一對孿生子,商業能推動藝術的發展,藝術也能促進商業的進步。與其說他是在商業領域開疆拓土的企業家,不如說是專注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播者。他引領嘉德國際和泰康人壽在公益和收藏的路上一路疾馳;培養藝術領域的優秀年輕人,資助100多位藝術家舉辦近300場展覽;他對未來滿懷希望,期待中國當代藝術成為世界主流藝術。他對藝術的欣賞和奉獻精神讓人敬佩。
作者簡介
郭曉林,四川綿陽人,清華大學EMBA,美國赫斯萊茵大學MBA。資深藏家,企業家收藏網創始人、卡酷尚集團、珍稀奇文化創始人、阿里巴巴創業神燈計劃十大創始人之一,同時兼任深圳市商業聯合會、清華博商同學會、深圳四川商會綿陽市總商會、深圳綿陽商會、三臺縣在外人才聯誼會等多個商協會副會長及以上職務。目前著有《商業理想國》《商界理想國Ⅱ》《川商精神》《互聯網收藏變局》等。

本文摘自郭曉林《企業家收藏故事》第五章節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