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國當代商界十多位風云人物是收藏經歷,全面解析目前中國收藏家的收藏方向和喜好。深刻解讀中國文化內涵,以企業家收藏經歷來解讀人生和商界智慧,看中國目前商界佼佼者如何一步步從底層走向不凡。
林百里的發小說:“這人,和幼時判若兩人。”林百里出生在上海的吳儂軟語中,氣質溫和雅致。后來,他去了臺灣。剛到那里時,林百里的生活條件極差;住貧民窟,食不飽、衣不暖,營養不良,體重最輕的時候只有 40 多公斤。生活不曾對他溫柔,他只好用自己的溫和去抵抗命運的不公。1966 年,林百里考上了臺灣大學電機系,早期的貧窮扼殺了這位少年的歡樂與野心,語言的不通讓他更加沉默寡言。害羞又自負的他一度成為同學們嘲笑的對象。有人會問,一位少年時代沉默寡言還遭受過校園暴力的人,是什么讓他后來取得極大成功地?大概是與生俱來的溫和吧,沉默寡言不是逃避,而是反擊。

林百里
林百里大學時期朋友很少,只有一位秉性相同的摯友。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他同摯友聯手設計出臺灣第一臺電腦后,一舉成名,這才被人從遺忘的角落里邀請出來。大學畢業后,兩人合作創立金寶電子。然而生活的惡作劇又開始了,一場大火燒光了他們的全部心血。也正是這場大火,燒出了林百里的激情。他與命運的斗爭正式開始。
帶著電腦和打印機走街串巷,賠著笑臉介紹電腦的功能.....一次次的推銷中,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因為飲食不規律,時不時地胃里會泛酸水,他努力地堅持著,蒼白的臉上還保持微笑。因為耽誤不起時間,他甚至不敢喝水,任嘴唇干裂。憑借著過人的毅力,林百里最終走出了第一步。
他的廣達電腦集團獲得了歐美廠家的青睞,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廠商之一。而他本人,也從貧民窟窮小子,搖身一躍成為臺灣億萬富豪,登上福布斯排行榜。2010 年,林百里的身價凈值已達到 29 億美元,排名居全球第342 位,臺灣第三。只有他自己知道,這需要多少積累,這需要承受多大的磨難。
生活不曾對他溫柔,但他利用自己骨子里的溫和默默與命運抗衡最終改變了他的命運,創造了輝煌,甚至改變了世界。
這份獨特的溫和,貫穿了他的一生。
癡一幅仕女圖,尋一種雅氛圍
林百里功成名就之后,生活質量等各方面都提高了不少,但無論什么場合,他都滴酒不沾、煙絲不碰。生活中“崇尚簡樸、拒絕浪費”的林百里,在藝術和收藏面前卻一擲千金,他為收藏不計代價,愛通.懂畫、惜畫、重金求畫,買畫是他最大的花銷。在國際拍賣市場,里前前后后的花費超過一億新臺幣。而讓他“擲千金求一畫”的開則是張大千的仕女圖。

張大千 荷屏美人圖
張大千的仕女圖,每幅畫中的美人都是“嫻靜娟好,有林下風度遺世而獨立之姿,一涉輕蕩,便為下乘”。張大千的畫筆是活的,這讓林百里在初見仕女圖時就被深深吸引。與藝術產生的共鳴,讓林百里沉迷仕女圖無法自拔。他開始收藏張大千的畫,按他自己的說法:“在張大千作品上的投資比投資廣達集團的還多。"在香港的拍賣會上,林百里曾三次刷新張大千畫作的拍賣紀錄:1992 年 10 月,以748 萬港幣買下《青城山》通景四屏,這是他第一次“重金求畫”;1994年11月,以816 萬港幣買下《幽谷圖》,這是第二次刷新紀錄;第三次更是創下新紀錄,以827 萬港幣買下張大千四屏巨作《風荷》。每一次記錄的刷新都是林百里對藏品勢在必得的決心,這些都體現出他對藝術的熱愛。甚至在熱愛面前,理智也需讓步。為了得到心儀的畫作,臺風天他也敢于乘坐飛機去現場競拍。

張大千《嘉耦圖》 林百里收藏
為了掌握拍賣場關于張大千畫作的最新消息,林百里設置了一個畫廊--“廣雅軒”,并且高薪聘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院長秦孝儀來鑒別畫作的真假。而廣雅軒也被稱為“小--張大千畫展”,即除臺北故宮張大千畫展之外擁有張大千畫幅最多的地方。

林百里與他收藏的《修竹美人》圖
林百里的富有不僅體現在物質上,更體現在精神上。他為了追尋一種雅致,將斥巨資購得的名畫放在廣雅軒中,并將這里作為自己的私人貴賓招待所。廣雅軒的設計別具一格,室內光線、溫度、濕度等條件,都非常適合畫作的保存,是真正集專業與雅致氛圍于一體的藝術空間。正是在這種輕松、舒適、雅致的氛圍中,林百里接待了一個又一個朋友,談成了一筆又一筆生意,認識了一位又一位趣味相投的藝術家。臺灣前文化部部長龍應臺很少給予企業家評語,卻笑稱林百里是“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
全球產出的每3臺筆記本電腦中,就有1 臺出自林百里的企業--廣達電腦,林百里站在互聯網這個“巨人”的肩膀上,不像科技人,倒更像個文化人。他與很多文化界的文人交好,比如在王效蘭發行《聯合報》五十周年的慶祝會上,林百里迎著臺風參加晚會;給臺北市文化局捐贈兩千萬,修繕臺北市國際藝術村。作為一名成功地企業家,林百里的內心始終保持著溫和,他帶著對文化和收藏的癡迷,在收藏藝術品的道路上越走越廣闊。
任“清玩雅集 ”會長,品藝術格局之美
“清玩雅集”是臺灣著名的收藏家社團,1992 年由蔡一鳴創立,此社團的收藏格局、收藏理念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這個社團的成員多是聲名顯赫的企業家。按常理來說,有企業家的地方就離不開生意和商業,但這個常理在清玩雅集這兒被推翻了。社團里不允許出現任何商業行為,不能進行買賣,也不能介紹別人來買賣,而且社團會定期邀請藝術專家來做演講,使成員增長收藏知識。
能進入清玩雅集的成員都是收藏狂熱者,他們注重藏品價值,不以投資為主,是文物市場上的一股清流。這些企業家們性格各不相同,也各有干秋,但有一個共同點——謙虛,只要能學到知識,他們就樂意學習;只要能開闊眼界,他們就愿意去探索。他們對收藏知識如饑似渴,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堪比專業學者。每每談起自己鐘愛的收藏,這些收藏家們都能從藏品的淵源、發展、傳承等方面侃侃而談,典故傳奇信手拈來如數家珍。也正是這群富而知禮的收藏家,讓以“賞”為主、以“鑒”為輔的清玩雅集社團更具藝術感。
林百里就是這些收藏家中的一員。他癡愛張大千的仕女圖,最忌諱別人把他的收藏與事業掛鉤。他將自己的事業王國和藝術王國畫線,經渭分明,談藝術時不談商業。對他來說,藝術是無價的,那么,張大千筆下的仕女到底有什么魔力,讓他深迷其中?

1936年 張大千 仕女四屏
這位收藏家笑稱:“很多人都說我喜歡收藏美女,可是我收藏的都是平面的、長生不老的'美女’,收藏的時候就是這樣,以后也不會老;而且買的時候很花錢,以后就不花錢了。我的'美女’也陪我'睡覺’,并且都掛在我的臥房中;但我也很重視感覺,每次只掛一幅,每個禮拜換一次。老實說,我覺得這些美女還愈看愈立體”。
林百里從小就愛畫畫,但一直畫不好。后來改學攝影,卻無法拍出想要表達的思想,而且作品沒有跨越度,這讓他十分失望。有一次,他去橫貫公路的燕子口時,綠意躍然眼前,細水潺潺,風在吹、鳥在唱、葉在落,恍若人間仙境。但讓他失望的是,他拍不出這種意境,留在相機里的圖片死氣沉沉,絲毫沒有靈動優美之感。
這段經歷讓林百里倍感挫折,直到看到張大千的《幽谷圖》。那幅畫作中心的一片藍和燕子口洞口很像,這帶給林百里極大的震撼。一點潑彩就點出時節,一抹紅色好似飄落的楓葉。這幅畫再現了當時燕子口的景色,也勾動了林百里的收藏情結,從此,他在收藏張大千作品的路上一發不可收拾。

張大千 《幽谷圖》
“畫山水、動物、花鳥、花卉這些題材之前,要先了解它們,才能透過畫作表達它們的語言;而我認為畫美人是最困難的,因為女人心海底針嘛。如何透過畫作表達作者的喜怒衰樂等情緒,并且還要讓看畫的人懂、產生共鳴,這才是畫畫最困難的地方。就像畫一枝梅花,如果你沒看過梅花,我怎么畫可能你都覺得美,但是如果你看過真的梅花,你的想法可能就會不一樣。人人都看過美人、知道什么是美,因此要把美人畫得好就更困難了。五百年來,很少有畫家以美女為題材,而且還像張大千畫得這么好,所以我們說“五百年來一大千’。
這段話,體現了一位看似理性冰冷的企業家內心對藝術畫作無比的喜愛之情。林百里的溫和氣質,在各種藝術收藏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太極講究“以柔克剛”,正如生活不曾對林百里溫柔,卻被他不動聲色地予以化解困難,并成就自己的輝煌人生。林百里將其獨特的溫和貫穿在他的事業和收藏愛好中,做生意崇尚“烏龜哲學”,做收藏講究清韻雅致。他喜愛的張大千美人圖溫和柔美,正與他的溫和氣質相得益彰。都說真正的藝術品和收藏者能互通共補,這句話放在林百里身上,真是至當不易。
作者簡介
郭曉林,四川綿陽人,清華大學EMBA,美國赫斯萊茵大學MBA。資深藏家,企業家收藏網創始人、卡酷尚集團、珍稀奇文化創始人、阿里巴巴創業神燈計劃十大創始人之一,同時兼任深圳市商業聯合會、清華博商同學會、深圳四川商會綿陽市總商會、深圳綿陽商會、三臺縣在外人才聯誼會等多個商協會副會長及以上職務。目前著有《商業理想國》《商界理想國Ⅱ》《川商精神》《互聯網收藏變局》等。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